
來源頭條作者:中華遺產雜志本命年常被認為是個不吉利的年份,每逢本命年,人們往往緊張不已,但凡有不順利,便歸咎于本命年。人們為何偏偏認為這一年難捱呢?你有多少個本命?所謂“本命年”,簡單的說,每到自己屬相所在年份,就是本命年。譬如兔年,就是屬兔之人的本命年。本命年的概念,傳之久遠,且內涵豐富。在《舊唐書》中,就記載了一個借“本命”排除異己的故事。天寶元年(742年),李適之任左相。時任右相的李林甫,曾因爭權與適之不和,就想法陷害他。有一回,林甫有意無意對適之說:“華山有金礦,采之可以富國,上未之知。”適之并未多想,只當是好事,于是上奏唐玄宗。玄宗知道后問李林甫知否,李林甫一聽暗喜,送上一番深情的說辭:“臣知之久矣。然華山陛下本命,王氣所在,不可穿鑿,臣故不敢上言。”此中關鍵就在“華山陛下本命”一句。華山之所以被認為是玄宗本命,取決于其生年。唐玄宗生于乙酉年,生肖雞。在干支紀年法中,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組合,得出六十組,起于甲子,止于癸亥,每六十年為一甲子,周而復始。乙酉,即天干為乙,地支為酉。在命理中,天干地支各有方位(東南中西北)、并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天干乙為東方木,與此事無關,重點在于地支酉,酉方位在西,五行屬金。▲ 戰國 “兵避太歲”戈 湖北荊門戰國墓出土。再看華山,是五岳之西岳,又產金礦,西方、金,可不是生于乙酉年的玄宗的本名山嗎?于是“帝以為(李林甫)愛己,薄適之言疏”。很明顯,這次處心積慮的陷害能夠成立的前提為,當時的人們以地支為本命。也正是地支的緣故,本命信仰延伸到了它所對應的五行、方位以及今人更為熟悉的生肖上。出于對本命的重視,與地支配對的生肖動物也曾因此沾光。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一篇寓言《永某氏之鼠》,講述了一個荒唐故事,說永州有一人生于子年,“鼠,子神也,因愛鼠”。以至于不養貓狗,怕它們傷害家中的老鼠,也禁止仆人打鼠。以致家中老鼠成災。因為重視,必然也就會有本命禁忌。編撰于唐代的《北史·蕭吉傳》記載,隋文帝的皇后出殯時,吉上奏說:“至尊本命辛酉,今歲斗魁及天岡臨卯酉,謹案《陰陽書》,不得臨喪。”隋文帝本命辛酉,而該年為卯酉,地支相同。喪乃兇事,因此蕭吉阻止隋文帝臨喪。可見,久而久之,人們已有本命與兇災相關聯的觀念了。前蜀杜光庭的《張崇胤本命南斗北斗詞》有云,“因星文臨照,值年命兇衰,遂構災危”。四川大學劉長東教授通過對杜光庭《廣成集》中本命齋醮詞的分析,認為“五代人易將生活中各種不順心的事和本命聯系起來”。我們不禁要問,人們為何如此重視本命?本命之重▲ 每逢新年,人們常前往宮觀禮拜以求消災祈福 供圖/吉安清都觀本命,也稱元命、年命,甚至“廣義的本命信仰亦包括元辰”,其本質為一種星命信仰。簡而言之,源自于天人感應觀念。天上眾星與個人命運有何關系?東漢王充在《論衡·命義篇》中是這樣論述的:國命系于眾星,列宿吉兇,國有禍福;眾星推移,人有盛衰……至於富貴所稟,猶性所稟之氣,得眾星之精。……天有百官,有眾星。天施氣而眾星布精,天所施氣,眾星之氣在其中矣。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得貴則貴,得賤則賤……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星體運行關乎吉兇,即是一種星命信仰。唐代出現了以李虛中為代表的,據人出生時間來推算吉兇的干支祿命術,也就是今人所熟悉的八字論命的雛形。而在此之前,民間的祿命術(算命),主要是以人出生年的游年八卦(游為變化,年為年命)屬性進行吉兇判斷。因而年命對人極為重要。晉人陳壽所撰《三國志》記載管輅故事中,就記錄了以本命預言死期之事。管輅是三國時期術士,精于天文、占卜、相術等,算無不驗。正元二年(255年),他曾對弟弟說,自己的壽命只有四十七八。弟弟問其緣故,管輅列舉了自身不壽之相,并說“又吾本命在寅,加月食夜生。天有常數,不可得諱”。照管輅的說法,決定他壽數的一項原因,就是他的生辰。果然,管輅死于次年二月,年四十八(一說四十七)。▲ 人們認為,本命年穿紅襪子,能保佑腳下平安、鴻運當頭。不過,本命也并非兇神惡煞。唐人于逖的《聞奇錄》就有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貞元中吉州剌史魏耽,有女年十六,顏色甚美,天上賊星下凡欲強娶之,幸得圉人——養馬官出手,得以幸免。事后,圉人說:“吾乃使君北斗本命星也,魏使君晝夜焚修,今乃報之。”在道教文化中,北斗崇拜極為重要。道經《太上玄靈北斗本命長生妙經》認為,北斗執掌人之生殺壽夭,在《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中,還指出,北斗星官可體察人間善惡,且人一出生,便由“本命真君”所管,想要消災解厄,則需醮謝真君。如此看,魏使君對本命真君的禮敬頗有效果。大概因為北斗有七星,本命真君也有七位,在經書中,還為每個生肖分配了各自的本命真君。總地來說,因本命有諸多禁忌,本命神執掌生殺,為人所敬畏,于是漸漸產生了本命年為兇年的觀念。在敦煌祿命書《推十二時人命相屬法》中,則明確了本命年為兇年的說法:“子生鼠相人,命屬北方黑帝子,……大厄子午之年,小厄五月、十一月,不得吊死問病,不宜共午生人同財、出入。……”屬相為子鼠的人在子年,也就是本命年,為大厄之年。也因此,人們經常把“本命年”稱之為“坎兒年”。坎在八卦中為坎卦,宋代理學家朱熹在其《周易本義》中解釋,“‘坎’,險陷也”,即深陷于危險之中。而“坎兒年”是形容遇到挫折、麻煩較多,就像遇到一道道坎坷一樣,總會磕磕絆絆、麻煩不斷。太歲:兇神還是保護神?▲ 太歲符 。 攝影/王清竹本命年是兇年這樣的定位,還與中國的另一個民俗文化有關,那就是“太歲”。有句俗語想來大家都不陌生:“本命年犯太歲,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太歲”是何方神圣?太歲的概念,來自于一個古老的紀年方法——歲星紀年。遠古時代,當我們的祖先觀測天體的運行時,發現有一顆明亮的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木星。古人在地球觀測時發現,木星由西向東運行,一周天約為12年。每一年,木星都處在天空中一個特定區域。于是,星歷家將黃道附近的一周天劃分為十二等分,由西向東逆時針排列,并分別命名,稱為十二次。如此一來,木星每移動一次,就意味著過去了一年。人們觀測木星所在的方位,就知道是哪一年了。故而木星被稱為“歲星”,歲也就是年。然而,人們漸漸發現這一紀年方式并不理想。《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就記載了這一發現:“歲在星紀而淫于玄枵。”魯襄公二十八年本應為“星紀”年,可當年歲星的實際位置卻已經已達到“玄枵”的位置了。原來,歲星并非恰好12年為一周天,而是11.8622年。因此,每年移動范圍會略多于一個星次。日積月累,約86年,就會多出一個星次,這就是歲星“超次”的現象。可見,歲星紀年不便處有二,一為超次,二是其運行方向為逆時針方向,與十二辰(以十二地支配二十八宿)相反,因此,星歷家們虛擬了一個完美的星體——太歲。▲ 青島天后宮內,供奉了斗姆和一眾太歲塑像。太歲,也叫歲陰,它的運行方向與歲星木星相反,但與十二辰一致。《周禮》中有注曰:“歲星為陽,右行于天,太歲為陰,左行于地。”每12年一循環,成為一個理想的紀年代號。就如對北斗的崇拜一般,因歲星的重要地位,人們認為歲星也是一位尊神,為天中五帝當中的東方青帝。然后,又把對歲星的崇拜,遷移到了太歲上。但二者仍有不同,歲星為陽在天,而太歲為陰在地,因此在《堪輿經》中,太歲成為了“惡神”。也因在地,故掌管人間事務。太歲禁忌就常與動土修造相關,有句民諺曰:“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指的就是太歲方位的禁忌,甚至還有在太歲方位挖出“太歲肉”這樣的不吉之兆。由于太歲具“年”的時間周期性,所以太歲不但具有方位屬性,也同時被賦予了時間屬性,并且被神格化,成為負責管理這一年凡間事務、審察人間善惡、司掌吉兇禍福的神祇。道教將太歲稱為歲神、順星,且將六十甲子分別對應了一位太歲神,也稱六十甲子本命神,因而又與人之本命聯系在了一起。于是,太歲神關乎吉兇壽夭,人們對其自然又敬又畏。在傳統術數中,“犯太歲”是指自身屬相和流年生肖發生“值、刑、沖、破、害”等五種關系。而“本命年”,即是自身屬相和流年地支相同的一年,也就是五“犯”中“值”的關系,也稱之為“當值”。命理學的觀點認為,出現相同的地支,稱之為“伏吟”。伏,即是壓伏,所以逢值本命年之人,就預示著會發生一些工作、感情及身體上的不順之事。因此,民間才流傳著“本命年”是兇年的說法。▲ 不少人認為,本命年佩戴紅手繩能化解犯太歲、消災免禍。為能在本命年趨吉避兇、消災免禍,減少其帶來厄運的傷害,平安度過“坎兒年”,民間便產生了祭拜本命神、佩戴太歲符、道觀供斗、扎紅腰帶,甚至演變為穿紅內衣等民俗,進行禳解,以化解“本命年”之“兇”。“本命年”是否為兇年,推演至此,已大體知曉其理論的來龍去脈,那么信與不信,全在個體。就“兇”而言,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每年都可能會發生一些不順利的事情,但在尋常年份,大多過完就忘記了,而在“本命年”,記憶就容易被強化吧。于是,便依著自古以來的民間信仰,把責任推給“本命年”了。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