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臘月初四出生的人命運(40年...
786
2023-08-01
2018-12-18 08:30 | 義烏商報
吳福慶正在給顧客理發。
從一名普通剃頭匠成長為國家級高級美發師,吳福慶30年來堅持只做“剃頭”一件事,“頂上功夫”改變他的命運。今天來聽聽他記憶中的“剃頭”那些事兒。
剃個頭,只有兩毛五分錢
1983年,大年初四清晨,在義亭鎮白塘村村口,吳福慶要離家去城里當剃頭學徒時,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
17歲的吳福慶心里糾結,但他心底堅定:鄉下孩子進城精通一門手藝,改變自己的命運。選擇剃頭,有親戚介紹,更重要的是被剃頭師傅的“本領”吸引。很多時候,吳福慶看到挑著擔子的剃頭師傅來到村里,走到哪家,只要有人招呼,只需要主人家擺上一條長凳,燒上一盆熱水,一會工夫便將一個人的頭發理得舒舒服服了。更多時候,好多人圍站著,挨個等著,有時候一等就是一個晌午。一圈圈人堆里,熙熙攘攘,就圍著一位理發匠,一個剪好了,后一個續上,人圈挪動,挪著,挪著……剃頭匠如明星一樣,這在吳福慶心中刻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
在眾人疑慮的目光中,吳福慶成了當年新馬路上一家名為“
迎新”理發店的學徒。說是學徒,其實主要的活就是打開水、挑涼水。他提著5個熱水瓶去離理發店幾百米遠的地方打熱水,兩分錢一壺,還要挑涼水,一分錢一擔。只有保證店里有充足的水,他才能看師傅剃頭。好在師傅很看重他這個勤勞好學的孩子,一有空就教他剃頭的技藝。
苦學三年后,縣前街的一家當叫“美蓉”的“公家”理發店招工,吳福慶如愿過關,在店內擁有了一個理發“站位”。上崗后,他才發現,自己是普通理發師傅,甲級、乙級的理發師傅給人理一次發,收費分別是六毛錢、四毛五分錢,而自己卻只能收兩毛五分錢。這讓他羨慕不已,尤其是看到甲級師傅“刀光劍影”“游刃有余”的技藝,他更堅定了信念:一定要做最好的理發師。
自己開店,“頂上”練真功
轉眼到了1990年冬天,吳福慶所在的“美蓉”理發店由于改制,規模縮小,原本22個理發“站位”減少到15個。當很多人擔憂“被下崗”時,吳福慶果斷作出決定:自己開個理發店。
經過精心選址,吳福慶在新馬路27號開出了一家名叫“東海”的理發店。那時,義烏只有菊芬、樓巧等幾家理發店,再加上吳福慶的理發店白天夜晚都營業,店內每天都客人不斷,而此時,
理一個發的收費已經漲到了2元錢。這讓吳福慶更迫切地想實現“做最好理發師”的夢想,于是他去上海、北京、廣東參加培訓、拜師學藝。
近十年中,他從當剃頭學徒起步,先后通過國家級美發師的初級、中級、高級考試,最后成為浙江省美發師考評員。此時,以剃“游泳頭”為特長的他已經成為業界的標桿。吳福慶說,那時,店里的生意很好,帶了3名徒弟都忙不過來。為了追趕潮流,他和徒弟們都換上了整齊的工作服,淘汰了老式的手推子,全部用上電動推子。盡管工具越來越現代,吳福慶對自己最擅長的“游泳頭”技藝卻不敢有絲毫的馬虎,每天到了深夜,他還在研究中外“游泳頭”發型,精益求精,他的理發技藝已成為一種藝術。
一輩子,只做“剃頭”一件事
“去‘東海’剃頭”,在義烏,有很多男人都會這樣說,但要找“東海”的吳福慶親自理發,得預約。
上周五,記者在商貿區一間既樸素又清雅的店鋪里見到了吳福慶。他已過知天命之年。吳福慶說起剃頭的事,話匣子怎么也停不下來。他用“四個想不到”來總結自己的“剃頭”生涯,并展望未來:當年進城當學徒,覺得理發只是個謀生的行當,而今成為國家級美發師,理發成了一門藝術,
理一個發的收費已經漲到了2元錢。這讓吳福慶更迫切地想實現“做最好理發師”的夢想,于是他去上海、北京、廣東參加培訓、拜師學藝。
近十年中,他從當剃頭學徒起步,先后通過國家級美發師的初級、中級、高級考試,最后成為浙江省美發師考評員。此時,以剃“游泳頭”為特長的他已經成為業界的標桿。吳福慶說,那時,店里的生意很好,帶了3名徒弟都忙不過來。為了追趕潮流,他和徒弟們都換上了整齊的工作服,淘汰了老式的手推子,全部用上電動推子。盡管工具越來越現代,吳福慶對自己最擅長的“游泳頭”技藝卻不敢有絲毫的馬虎,每天到了深夜,他還在研究中外“游泳頭”發型,精益求精,他的理發技藝已成為一種藝術。
一輩子,只做“剃頭”一件事
“去‘東海’剃頭”,在義烏,有很多男人都會這樣說,但要找“東海”的吳福慶親自理發,得預約。
上周五,記者在商貿區一間既樸素又清雅的店鋪里見到了吳福慶。他已過知天命之年。吳福慶說起剃頭的事,話匣子怎么也停不下來。他用“四個想不到”來總結自己的“剃頭”生涯,并展望未來:當年進城當學徒,覺得理發只是個謀生的行當,而今成為國家級美發師,理發成了一門藝術,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