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三農部落圈二月,又被稱為“仲春”“令月”“花月”等等,它是一個特殊的月份,一年有12個月,除了2月之外,每一個月都有30天或31天,而2月只有28天或29天(在歷史上,曾經有3次,2月出現30天)。把年份除以4,如果得出來是整數,當年則為閏年,否則就是平年,再結合歷法,閏年的二月份是29天,平年的二月份是28天(出現30天的次數較少,不過多討論)。民間關于二月有不少說法,也流傳著不少諺語,比如“二月沒九,餓死豬狗”這句話,從字面意思解釋,如果二月份沒有“九”的情況,那么當年豬狗都會被餓死,說明了當年年景不好,莊稼產量不高。有朋友要問,二月中的“九”代表啥意思?今年(2023年)二月有“九”嗎?是不是好年景?本篇內容,筆者就詳細說說這件事,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第一個角度:按照陽歷時間判斷農諺“二月沒九,餓死豬狗”中的“九”,按照陽歷時間來說,如果當年是閏年,2月就是29天,屬于有“九”的年份。如果當年是平年,2月就是28天,屬于沒“九”的年份。2023年是平年,2月只有28天,也就是說今年屬于沒“九”的年份,按照農諺所表達的意思,今年年景不好,有些地區出現干旱,有些地區雨水較多,有些地區溫度較低,導致莊稼長勢不好。不過,大家要明白一點,農諺中的月份,一般指的都是陰歷。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時間相對比較固定。而我國古代采用的歷法主要是農歷,也被稱為陰歷,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所以,主要來看下述陰歷的說法。第二個角度:按照陰歷時間判斷農諺“二月沒九,餓死豬狗”中的“九”,從陰歷角度上來說,需要結合“數九”,“二月沒九”中的“九”,其實指的是陰歷二月份里面,有沒有包含數九,或者說“九九”。數九是從冬至當天開始計算(入九),每隔9天為一九,一共是81天,如果數九的最后一天,也就是九九的最后一天(出九),當天所對應的陰歷時間在陰歷二月份,則屬于“二月有九”的范疇。相反,如果九九最后一天所對應的陰歷時間,不在陰歷二月份,則屬于“二月沒九”的范疇。看起來有點繞,舉個例子就好理解了。2022年數九第一天的時間是12月22日(入九時間),當天對應陰歷時間為十一月二十九,往后數81天,九九最后一天的時間(出九時間),是2023年3月12日,當天對應的二月二十一,在陰歷二月份之內。因此,可以判斷2023年屬于“二月有九”。另外,2023年是癸卯兔年,根據“置閏法”計算,今年還是閏二月。因此,不論“出九”時間是哪一天,對應的陰歷時間都會在陰歷二月份之內。再舉一個例子,2020年入九時間是12月21日,當天陰歷時間是十一月初七,而出九時間是2021年3月11日,當天對應的陰歷時間正月二十八,不在陰歷二月份之內。因此,可以判斷2021年屬于“二月無九”。看到這,相信大家對于二月“有九”或“無九”的判斷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何會有“二月沒九,餓死豬狗”的說法呢?從農業種植角度來說,如果二月沒九,說明“出九”時間比較早,年前冷的時間較早,以小麥來說,正常情況下,小麥進入越冬期前,已分蘗大部分,長勢良好的情況下,可以安全越冬。如果寒冷時間較早,小麥分蘗還未完成,或者剛開始分蘗,甚至一些種植較晚的小麥,還未開始分蘗,就遇到大幅度的降溫天氣,極易引起小麥發生凍害,進而影響后續小麥一系列的生長,造成一定的減產。而到了年后,溫度回暖較快,除了容易引起旺長之外,按照老農戶的種植經驗,當年也很容易形成倒春寒,一旦小麥在抽穗揚花前后遇倒春寒天氣,有穗無粒或者秕粒的情況就會增多,也會對小麥造成一定的減產。所以,就有了“二月沒九,餓死豬狗”的說法。不過,從如今科學種田的角度來分析,“二月沒九,餓死豬狗”的說法可能站不住腳了,如果農作物發生了凍害,可以通過噴施蕓苔素、赤霉素等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緩解,如果當地有倒春寒,氣象部門也會提前發布預警信息,農民朋友可以提前做好防凍措施。比如,按照上述說法,2021年屬于“沒九”的范疇,但是,當年小麥產量13434萬噸(2687億斤),比2020年增加258.9萬噸(51.8億斤),增長2.0%,喜獲豐收,并沒有餓死豬狗的情況。總結來說,農諺“二月沒九,餓死豬狗”大家可以了解,所表達的含義也僅供參考,即便按照這句農諺的說法,今年(2023年)也是屬于二月“有九”,相信會是一個好年景。對此,你怎么看呢?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