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夏知觀史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包拯的故事已經流傳了千余年,他敢于為百姓鳴不平,不畏權貴、鐵面無私又英明決斷,因此備受百姓愛戴。公元1062年7月,六十三歲的包拯逝于任上,宋仁宗聽聞為之啜泣,并親臨吊唁,且為包拯輟朝一日以示哀悼,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孝肅”,因此包拯也被世人稱為“包孝肅公”。包拯深受百姓愛戴,相傳在出殯當天,城內百姓自發集結,前來送包拯最后一程,由于前來送行的百姓太過,以致于出殯的隊伍都被擠在中間不能移動寸步,最終還是在族人的勸說下才使得百姓散開,出殯隊伍得以前行。包拯不僅自身為官清明,還對子孫后代要求嚴格,留下了“后代子孫若有犯贓濫者,不得回歸家族,死后也不得葬在家族墳墓中”的遺訓,他的后代子孫也遵照遺訓,始終保持著廉明之風。很少有人知道,包拯當年險些絕后,這是因為他的長子包在剛過弱冠之年時,便英年早逝,此時的包剛結婚不久。痛失愛子讓包拯極為痛心,而且禍不單行的是,就在短短五年后,包的兒子包文輔不幸夭折。接連痛失愛子和愛孫,包拯和夫人董氏悲傷不已,特別是董氏險些因此重病不起。包文輔夭折時,包的妻子崔氏不過二十余歲,包拯夫婦不愿意年紀輕輕的崔氏在家守寡,便多次勸她改嫁,但崔氏執意拒絕,在她看來,公婆已經失去了兒子和孫子,且已經年近花甲,如果自己再離去的話,誰來照料二老的晚年?此后崔氏在包家二十余年,始終未曾改嫁,悉心照料在包拯夫婦左右,宋哲宗深感她的品德,特地下旨加封崔氏為永嘉郡君,詔書由大文豪蘇東坡所寫,并被收錄在了《東坡全集》中。包去世時是1053年,此時的包拯已經54歲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為家族延續后代的使命,又落在了年過半百的包拯肩上。雖然包拯和夫人董氏很努力,但始終沒有懷上孩子,一連三年都是如此,眼看包拯都要六十歲了還沒有兒子,董氏心急如焚。無奈之下,董氏多次建議包拯再納一房小妾,為包家延續香火,但是包拯鑒于夫妻情深,始終沒有同意。董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了給包家延續香火,她讓自己的陪嫁丫鬟孫氏服侍包拯,在董氏的堅持下,包拯總算是同意了。事情發展的也很順利,孫氏成功懷孕了,但包拯并不知道,甚至在孫氏懷孕時還將她打發回了娘家。好在崔氏知道孫氏懷有身孕,私底下多次派人將錢財衣物等送到孫家,幫助孫氏度日,孫氏生下一名男嬰后,崔氏又偷偷將孩子養在自己的房屋里,所以包拯的第二個兒子,基本是由嫂子崔氏養大的,名為嫂子實為養母。第二年,包拯六十大壽,崔氏趁著大壽的機會,將孩子抱給了包拯夫婦,夫婦二人欣喜若狂,給兒子取名為包綖。包綖后來長大成年,一直活到了四十八歲去世,如今的包拯后代,基本都是他這一脈的子孫。包綖五歲時,包拯卒于任上,宋仁宗前來吊唁時,發現五歲的包綖身穿粗麻布衣,再加之包拯家中十分簡樸,仁宗深感包拯廉明,賜給了包家許多財物,還將包綖封為太常寺太祝。隨著喪禮的結束,包綖和家人一同護送包拯靈柩回到了合肥,此后包綖在合肥長大,嫂子崔氏為他請了老師,教導包綖讀書寫字,并且為包綖起了學名“包綬”。包綬雖然年幼之時便被封為八品官,但是他從不以此為傲,并沒有在父親的蔭蔽下成為溫室里的花朵,史料記載,包綬虛心好學,知書達理,同時嚴于律己,明辨是非,頗具其父包拯之風。九歲時,包拯夫人董氏病逝,此后包家便由崔氏主管,崔氏在包綬長大成人后親自操辦了他的婚事,娶了張氏為妻,不幸的是張氏婚后不久便去世了,崔氏再次做主,為包綬續弦宰相文彥博的女兒文氏。可以說在包綬的成長中,嫂子崔氏如同親生母親一般,事無巨細地幫助包綬,不僅如此崔氏還在包綬續弦后,派人將包綬生母孫氏接回,讓母子二人團聚。1094年崔氏六十二歲去世時,包綬正在開封擔任國子監丞,突聞噩耗后聲淚俱下,連夜奔襲回到合肥奔喪,披麻戴孝主辦喪事,世人皆稱“崔氏如包綬之生母也”。包綬后來被任命為潭州通判,前往赴任的路上途徑合肥老家,包綬安排好家中之事后,便朝著潭州進發,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正值當打之年的包綬會在赴任途中不幸去世。包綬在途中身患重病,還沒等抵達潭州的時候,便在黃岡縣一帶去世,人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其中除了任命書和一些書籍外,竟然沒有任何值錢的物品,清風廉明之風,不愧為包拯后人。包綬一共有四個兒子,但其中包康年和包彭年在包綬去世后不久便相繼而去,長大成人的兒子只有包景年和包奢年。包綬去世在黃岡一帶,但他的遺骨直到十一年后,才由兩個兒子運回到合肥老家,葬入了家族墓地,包綬和文氏的合葬墓就位于包拯墓的左側,入葬和平民百姓無異,直接將棺木埋入土中。此后包氏后裔子孫逐漸開枝散葉,繁衍成為了一個大家族,后來因為戰亂,一些包氏族人遷往異地,并在那里扎根壯大。時至如今,包拯的后代已經繁衍流傳到了三十余代,并且有多個分支,他們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共同傳承著包公的精神和遺訓,其中的一支在浙江順泰的一個村莊里扎根。在這個村莊中,有一座包氏宗祠,這座祠堂修建已久,從外觀上來看有的地方甚至即將垮塌,不過近些年來,在包氏后人的努力下,這座祠堂得以煥發新生。每當有游客慕名來到這里參觀時,總能見到一個和藹的老人,主動為他們講解,并介紹包拯的生平故事,這個老人便是包先良。包先良是包拯的第35代子孫,也是這個村莊里的包氏族人之一,據他介紹,這座祠堂很早以前便修建了,后來因為戰亂,已經很久沒有修繕。而且隨著步入新世紀,村子里越來越多的族人外出務工,已經沒有多少人留在村子里了。家族祠堂是一個家族歷史的見證,承載著族人對先人的懷念和家族的興盛,包先良看著破敗不堪的宗祠,決定將祠堂修繕一新,以此來延續傳承。自從有了這個念頭后,包先良便再也沒有外出過,將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修繕祠堂上,平日里包先良省吃儉用,將剩下的錢用來購買磚瓦,還親自上山砍伐木材。從二十余歲起,包先良便投身于修繕祠堂的工作中,期間風雨無阻,在包先良的多年努力下,宗祠被修繕一新,他每天的工作便是守護祠堂,并為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解。后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這座祠堂得到了以此大規模的整修和建設,包先良為此眼含熱淚,激動之情無法言表,此時家人們勸他趁著這個機會可以賺一些錢,比如設置門票等。包先良斷然拒絕了這些提議,他說:包公祠就是為了讓人們參觀和感悟的,如果設置參觀門票,那就會徹底變了味,失去了它應該具備的意義。在包先良的堅持下,這座祠堂直到今天依舊免費對外開放,誰都可以前來參觀,一睹包公風范和包氏家風家訓。包先良曾說:我這一輩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修繕和守護祠堂,包公精神需要傳承下去,特別是在現在的時代,包公的精神更顯得彌足珍貴,同時他還說到:“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直到我走不動的那一天”。如果說在近代的包拯后代中,誰最出名的話,當屬被稱之為“華人世界船王”的包玉剛了。包玉剛是包拯的第29代子孫,相傳在1984年時,包玉剛回到了闊別十余年的家鄉,在參觀天一閣時,工作人員特地拿出了珍藏的一套《包氏家譜》讓其察看。對照著這本家譜,包玉剛發現自己居然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孫,驚訝的高呼:我竟然是包青天的子孫!包玉剛頂峰時旗下公司擁有船只210艘,總載重噸位達2100萬噸,是世界公認的“七大船王”之首,被《財富》雜志稱為“海上的統治者”、“海上之王”,1991年9月在香港病逝,年七十三。如今包拯的后裔子孫,已經多達數萬,他們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有的甚至在海外扎根繁衍,他們共同延續著包氏家族,同時將包公精神帶到世界各地,成為包公精神在當代的踐行者和宣揚者,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張閃亮的名片。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