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心學之經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是夏季與秋季的交替之時,此時斗柄指未,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個節氣。2022年秋后熱不熱,大暑可預兆。2022年是“大暑逢寅丑,交在中伏前”,有什么說法?2022大暑,有什么特點?一、大暑逢寅大暑節氣配合天文知識在古代就產生了非常玄幻的說法,題中的俗語便是節氣時間與九宮飛星結合的產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未位的時候就是大暑,作為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通常在公歷的7月22到24之間交節。2022年的大暑是7月23日,即農歷的六月二十五。題中所說的立秋則是農歷的七月初十到七月二十五之間。大暑到立秋幾乎包含了整個七月。九宮飛星是古代堪輿流派“理氣派”的核心理論,建立在北斗九星的天文基礎上。我們熟知的北斗七星說最初其實是九星說,其中七星是每年都能清晰觀測到,另有兩星則隱沒不明。根據學者考證,可能由于歲差或觀察地的變化而使得其中兩星時現時隱,故而才有了后來的七星之說。九星輪流值守中宮一年,推算方法也非常簡單,即用9減去年數末尾兩位之和就能得出是哪顆星入中宮。比如2022年,便是9減4等于5,即五黃星入中宮,也就是九星歸位。除了年份有飛星,月份也不例外,按其理論每逢年份地支是寅申已亥時,當年正月則為二黑星入中宮,然后逆推九星,如二月為一白星入中宮、三月為九紫星,四月是八白星……七月為五黃星等,而今年正好是壬寅年,所以年份是九星歸位,七月也是九星歸位。在古代,這種情形古人則稱之為“伏吟”,在他們看來,“伏吟”主兇,象征著容易出現問題,古諺中有“伏吟出現淚漣漣”的說法。古人還認為年九星中出現九星歸位時,便是五黃居中,中為土,于土不利,土弱木強,木氣盛則風多。土與水對立,土弱水強,多有水患。古人便以此來推斷當時的年景。二、火強金弱2022年的“母伏頭”這天恰逢“庚午日”,也就是“強火弱金母伏頭”,正所謂火能熔金,金遇火則化,因此強火對弱金,代表著三伏之時的天氣更趨炎熱。總之,今年入伏第一天是“強火弱金母伏頭”,如果這天下雨,意味著今夏三伏的雨水比較充足,反之則代表著三伏的雨水比較少,天氣會更趨炎熱。三、大暑逢丑俗語“大暑不暑,五谷不鼓”“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后”。題中俗語則是通過大暑出現的日期來斷言夏季炎熱的持續時長,在古代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丁丑是干支歷中的說法,今年大暑是農歷六月二十五,在干支歷中是丁丑日。在陰陽五行中,丁屬天干乃陰之火,丑屬地支乃陰之土,二者結合便是火生土的相生關系。夏季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而大暑則是夏季中最熱的一天,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時候,自古就被視為“濕熱交蒸”的頂點。而丁丑日象征火生土,從這一天開始后面的氣溫相對降低,但依舊維持著三伏的態勢。四、大暑中伏前大暑中伏前,顧名思義是說大暑出現在中伏之前。今年中伏從六月二十八起,意味著今年的三伏與往常一樣長達40天。出伏的時間要到8月25日,已經過了立秋來到了處暑,三伏本身的酷熱加上9月前后的秋老虎,今年的高溫天氣無疑是最難熬的一年。根據氣象預測,今年全球氣溫再度升高,國內氣溫普遍高達40度。俗話說“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里的“冷颼颼”和“熱死牛”是形容立秋后天氣的炎熱程度,今年是“晚立秋”,立秋后“秋老虎”持續的時間就會比較長,天氣會異常炎熱。我們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大暑節氣的交節時間是在7月23日,而進入中伏的時間是在7月26日,并且今年中伏的時間又是20天,那這樣就是遇上了比較少見的大暑中伏前的情況了。不過,因為今年中伏的時間長,對農作物光照和積溫的影響應該也不會太大。所以,我們還是要加強田間管理,并做好抗旱排澇工作,爭取今年有個好收成。朋友們,2022是“大暑逢寅丑,交在中伏前”,秋后熱不熱,2022大暑可預兆。大家覺得有道理嗎?請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贊賞加轉發,必得好運福報!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