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古小玉聞每個故事都是一段人生縮影,點擊“關注”,一起讀故事,悟人生。文昌帝君,亦稱文昌星或文曲星,又稱梓潼、梓潼帝君、梓潼夫子、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雷應帝君、瘟祖等。文昌帝君是掌管世間文運考試、功名利祿的神祇,據說歷史上有七十三次化身。周朝張仲、財神比干、商相伊尹、漢朝張良、西晉張亞子、東晉涼王呂光、唐朝宰相張九齡、張東之、五代蜀王孟昶、北宋宰相范仲淹、北宋名臣包青天等,都是他的化身。其中“梓潼神”張亞子的故事廣為流傳,自古圣人稀有,“北孔南張”,說的是北有文圣孔子,南有文昌帝君張亞子。公元287年二月初三,張亞子出生于四川涼山越西縣。父母張氏夫婦年近六旬,曾夭折過一子,于是給他取名亞子。為感謝觀音菩薩顯靈送子,張氏夫婦便建起了一座觀音寺。張亞子從小聰明活潑,總是主動幫年邁的父母干活,經常隨父母到金馬山上砍柴。金馬山上有個山洞,叫紫府飛霞洞,亞子每次砍柴都會在洞口乘涼讀會書。亞子漸漸長大,張氏父母為他到蜀都求學的事發愁。一日,亞子上山采藥,有只奇獸跟著他走。這奇獸長著鹿角、馬面、騾身、牛蹄,亞子見到這“四不像”,走過去撫摸。“四不像”側過身讓亞子騎上,騰空一躍,竟像變戲法似的,到了千里之外。亞子騎著這頭“四不像”驢特到了蜀都求學,年少志高,經常挑燈夜讀,廢寢忘食。數年學習后,亞子精通諸子百家、醫藥建筑、音樂詩詞,回到家鄉辦起了金馬學堂,教化百姓、勸善好學。而這引起了縣令的反感和眼紅,他污蔑亞子為蛇妖化身,派人去捉拿亞子,于是亞子躲到了紫府飛霞洞。縣令沒抓到亞子,便把他父母毒打一頓。亞子回來看到后氣憤不已,要去討公道,鄉親們勸他們趕緊離開,否則只是自投羅網。逃到荒郊野外,母親已經奄奄一息,亞子悄悄割下自己的肉煮給父母吃。在亞子的精心照顧下,母親漸漸康復。在去往蜀都的路上,亞子救了一個病重的男子,男子有兩個孩子,哥哥是聾子,弟弟是啞巴。為了報答亞子救命之恩,男子讓亞子收這對兄弟為弟子。北上經過綿州梓潼縣時,遇到了瘟疫。亞子急忙上山采藥,配制湯藥,讓天聾地啞兄弟連夜將湯藥送到各家各戶,救了好多百姓的性命。亞子不僅為當地百姓贈醫施藥,扶弱助貧,還教化百姓,自立富強,被當地人視為神人。十多年后,亞子又騎上驢特,云游四方,甚至到了東南亞等地區,教化更多百姓。張亞子一生勤學苦練,治病救人,行善施藥,是瘟神的天敵。羽化成神后,被奉為梓潼神,供奉在梓潼縣七曲山。后來道教在七曲山建廟“清虛觀”,碑上刻“梓潼君”,供人祭拜。歷代帝王對張亞子都十分推崇,尤其到了唐朝。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至四川,將士們到了蜀地,個個水土不服,病倒一大片,玄宗著急焦慮又不知所措。一天夜里,玄宗夢到張亞子得一帖藥方,治好了士兵的病,激動不已,因此封張亞子為“左丞相”。唐僖宗避亂入蜀時,封張亞子為“濟順王”,并解配劍獻神。宋朝帝王也多次加封,就這樣梓潼神從一個地方神,成為一個國家神。公元1316年,張亞子被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與文昌神合而為一。文昌帝君,掌管文昌府的文章和學問等事務。自古以來,佛道儒都十分崇尚文昌帝君,考生們更是熱衷于拜文昌帝君。文昌帝君身邊有兩個童子,一個是天聾,一個是地啞,意思是不泄露考試機密。而有些地方,文昌帝君左右分別是魁星和文曲星。七曲山的文昌宮是中國第一座文昌廟,而全國的文昌廟、文昌閣有上千座。每年二月初三是張亞子生日,會進行重大祭典。八月初一為修成正果之日,也會隆重祭祀。春秋祭典文昌帝君成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勸學勸善、勤勉清廉也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美好信仰。愿所有努力刻苦的考生,都得文昌帝君加持保佑,氣運大增,逢考必過!END喜歡這個故事,還請點贊、轉發、留言,讓更多人看到,謝謝鼓勵!#歷史開講##頭條創作挑戰賽#?#讀書#?#故事#?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