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今日頭條葛較瘦是深圳的一名外賣員,每逢下雨便是他的“爆單”時刻,一單沒送完下一單就到了。各家飯館門前,是戴著頭盔等餐的騎手,披著黃色藍色的雨披;街上人不多,但有不少載著外賣箱、馬不停蹄的電動車,激起一串串水花。葛較瘦們穿梭在城市里,敲開一扇又一扇門,“久等了,祝您用餐愉快”。在杭州,外賣員方鍋鍋也在風雨天里趕著送餐。那是一個臺風天,夜里11點的最后一單。由于車輪打滑,他連人帶車摔在路上,周圍沒什么人,他在地上懵了一會兒后爬了起來——胳膊、腿擦傷了,好在骨頭沒事。收工已是凌晨12點多,他沒力氣再去醫院,“以后再也不干了”。可第二天,方鍋鍋照樣起床,戴好頭盔,騎上電動車。小小的擦傷,一點不耽誤他送餐。一個雨夜,葛較瘦在送餐途中碰到同行。同行說還有9單沒有送完。據國家統計局2021年底統計,中國靈活就業者2億人,其中約有外賣騎手1300萬名,占全國人口基數的近1%。2018年,新媒體平臺“城市數據團”研究了上海市上百位騎手的工作,每位騎手平均每天待命12小時,工作8小時,配送48單,騎行約150公里。對大部分人來說,餐品準時送到最重要,送餐過程中經歷過什么,沒人知道也沒人關心。但在今日頭條,葛較瘦、方鍋鍋等人記錄了外賣員們的酸甜苦辣。有了他們的講述,我們與騎手之間,不再只是馬路上的擦肩而過,或送餐時的匆匆一瞥。01“賠”出來的經驗27歲的方鍋鍋是2019年成為外賣騎手的。上崗的第一天,他只送了17單,不到現在的1/3。他生長在安徽農村,做騎手前在杭州做過中介和快遞。但城市道路的復雜超出他的想象,有時導航軟件也派不上用場:在商場和美食城里取餐,門店彎彎繞繞,即便停下來問路也很難找到;住宅小區動輒幾十棟樓,地圖標注的路線不準,兜兜轉轉到了目的地,卻發現有好幾棟樓門入口,不知該進哪一個。葛較瘦做騎手時只有19歲,是2016年夏天。他在一個小區里來回打轉,顧客、商家、站長輪流打電話催單。他又急又熱,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淌,鼻子直泛酸。深圳內部道路復雜的小區常讓新騎手犯難,但現在即便是凌晨來送餐,葛較瘦也不會迷路了。有幾次,他以為看準了地址就往上沖,等爬到頂樓一敲門才發現,對方沒點外賣。或者本該送的黃燜雞被錯拿成了蘭州拉面,“一瞬間只想把軟件刪掉,不送了。”腦子里想著路線,有時就顧不上外賣箱里的餐品。頭條號上的許多騎手都發過餐品灑出、外溢的視頻。方鍋鍋說,有時問題不嚴重,向客戶解釋一下就好;有時可以要求商家重新包裝;但如果客戶要求退款,騎手很可能就要賠錢。賠著賠著,騎手們攢下了經驗:車把上安幾個掛鉤,把容易灑濺的飲料、湯面掛起來;兩個餐箱一前一后放在腳下和身后,不易倒的大件的放后面,易倒的小件放腳下,再帶幾個裝滿水的飲料瓶,擠在餐品周圍做緩沖。最嬌氣的是蛋糕,一點顛簸都禁不起,配送時要避開所有坑洼和減速帶。即便如此,視頻里還是記錄了各種意外:出餐慢的商家,錯綜復雜的街巷,不許電動車入內的高檔小區,要求另外帶東西的客戶……那些由騎手掏錢賠付的餐品,大多會被吃掉。方鍋鍋就曾停在路邊,坐在電動車上吃掉一份放冷了的麻辣燙,正好抵了一頓午飯。在一個“爆單”的雨天,方鍋鍋不得不買下一份送錯的麻辣燙。下午,他在路邊吃掉這份冷了的“午餐”。2023年元宵節,頭條號@外賣小哥國慶去旅行 記錄了一頓“加餐”:價值128元的雙人份牛蛙煲。因為密封的錫紙蓋開裂,湯汁灑出,客戶當面點了退貨。那天下班已是晚上10點,國慶從城中村的小店買了烙餅,回家倒了一小杯白酒。牛蛙煲里裝著滿滿的牛蛙、雞爪、蝦,“今天這個菜,老硬了。”國慶的家經常出現在視頻里,屋子不大,床挨著衣柜和冰箱,床邊支起的小桌就是餐桌。幾乎每天,他都是深夜下班回家,給自己做頓舒心可口的飯菜——煮點面條或包點餃子,再配點小酒。他會一邊小酌,一邊和粉絲嘮嘮嗑,講講一天的感想。對很多騎手來說,這樣的夜晚是最放松、最愜意的時刻。國慶會在下班之后包點餃子,喝點小酒,這就是愜意的一頓飯了。02大商場里的“自媒體工作室”每次用餐高峰到來前,騎手們會三三兩兩在路邊休息。葛較瘦有時刷視頻,會看到同行們分享外賣途中的故事。這些在樓道、商場、小區里晃動著的鏡頭吸引了他,他想“我也可以”。2019年6月,他注冊了頭條號,拍起了外賣員的日常,因為自己身材高瘦起名@外賣小哥葛較瘦 。在一段視頻里,騎手們倚在電動車上講述著各自的過往:有前烤鴨店老板,有數控沖壓機操作工,有挖掘機司機,也有剛從傳銷組織里脫身的年輕人。葛較瘦感嘆,“果然我們這是個神秘組織。”小哥們大多不介意出鏡。一個染了黃頭發的小伙自我介紹:以前是工廠工人,現在是這條街上最靚的仔。方鍋鍋的視頻里,一位小哥考研未果,轉而加入外賣騎手行列。更多視頻是在送單時拍攝的——不過客戶不出鏡,幾乎是騎手們不成文的慣例。鏡頭跟著葛較瘦穿過商場,擠進快滿員的電梯,在小區里疾走慢跑,時而遇到不讓進門的保安,時而遇到提前等在電梯前的客戶。騎車途中,他會手機卡在車把支架上,畫面穿過大街小巷,外套在風中沙沙作響。與葛較瘦不同,@外賣小哥方鍋鍋 會在頭條號上為粉絲們講述工作中的趣事或糟心事,比如下雨天外賣員喜憂參半的心情,幾乎無法實現的“月入兩萬”的神話。有時,他也會聊聊想買輛摩托車的夢想,或者夏日午間沒胃口時想念媽媽做的咸豆角。方鍋鍋對自己的要求是,“一次只說清楚一件事”。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會在送餐路上打腹稿,回家就打開鏡頭開始錄制。方鍋鍋拍攝過一位大學生騎手,為了省錢又能吃得好,每天自己在家做飯。有了原始素材,騎手們還要剪輯。方鍋鍋會利用午高峰后的短暫時間回家,整理素材、拼合到一起。葛較瘦原先家里沒網,每次剪輯要去朋友家,窩在人家的沙發上。后來為了做視頻,他特地拉了網線,下班之后的深夜就可以繼續做視頻了。國慶是少有的享有“專屬辦公室”的外賣員。他的工作間在一個大商場里,是一段安全通道的應急樓梯間。在視頻里,他推開一扇又一扇門,穿過曲折狹窄的走廊來到四面白墻的“工作間”,不遠處就是洗手間和垃圾桶。在一段視頻里,國慶來到“專屬辦公室”——商場三層的樓梯間。雖然天熱時會有異味,但這里安靜,沒有街上的熙熙攘攘,沒有商場嘈雜的背景音樂。他會在這里挑素材、選配樂、剪視頻、回評論。這是屬于他的一角,能獲得安逸與快樂。在那段視頻里,他把自己比成高潔的蓮花。“雖然我文化水平不高,但始終記得初中的一篇課文,《愛蓮說》,‘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些視頻或許不算精致,卻仍吸引了不少目光。葛較瘦開始發視頻的第99天,頭條號上剛好有了9999個粉絲,“居然有那么多人會來看我的故事,看我的生活。”慢慢地,粉絲們能逐個叫出葛較瘦的騎手朋友們的昵稱,能記住方鍋鍋的家鄉。評論區里不時有人催更,更多的人會提醒他們注意安全。三年多來,葛較瘦的頭條號已經有了32萬粉絲。03“有盼頭的生活”在方鍋鍋身邊,外賣騎手多是外地來的農村孩子。他們手里的機會不算多,送外賣是個“努力就能賺到一些錢”的選擇。葛較瘦的鏡頭,對準過各種月入過萬的“大佬”:一位單月完成1860單的“單王”提到收入時笑彎了眼睛,沒說幾句就接了新單,奔往下一個目的地;一位年輕的父親過年時沒有回家,繼續送單,他在視頻電話里向孩子許諾,賺到錢就休假,“帶你們出去玩”;那位前數控機床工人賺了一萬多塊,心情超好,發薪日那天請同事們吃了大盤雞。在葛較瘦的視頻里,這位騎手一個月送了1860單,“一天到晚開著工,一個小時五六十塊錢”。方鍋鍋最欽佩的是一位聾啞騎手——他從去年春天開始送外賣,12月就收入過萬了。方鍋鍋問他怎么做到的,他轉轉手腕做出擰車把的動作,再指指手機,意思是“騎車送到了,就發信息”。信息是提前寫好的,“您好,我是聾啞騎手,您的外賣放一樓架子上,聽不到不能打電話很抱歉,請早點拿,別忘哦!祝您每一天愉快健康,再見!”方鍋鍋將聾啞騎手的故事拍成視頻。然而想在這個行業賺錢,光有體力、速度還不夠,還要有不斷摸索的經驗。曾經,方鍋鍋一天只能送完十幾單;幾年過去,他的日單量已經達到70甚至100。如今的他,對杭州的商場、小區了如指掌,一接到訂單,腦子里就能出現清晰的路線圖,就連每家餐飲店的平均出餐時間、食品包裝情況都一清二楚。站點有時會請他帶新人,幫對方熟悉流程。方鍋鍋會跟著他們,時不時地輸出經驗:這家店的奶茶容易灑,那個路口應該怎么拐彎,送完餐記得及時點送達……國慶也總結過送餐技巧:送餐時小區優先,同一個學校的一批訂單靠后,以免因為一個遲到的學生拖慢了所有訂單;大餐廳的外賣單耗時很長,不適合高峰時接,否則容易把其它訂單拖到超時;可以有規律地在某些時段、某些商圈接送單,這樣可以對那個區域的路線更加熟悉。這些技巧是在一次又一次送單中打磨出來的。在一條視頻里,國慶說自己工作了四年半,騎行范圍只有35公里,但騎行距離超過20萬公里。葛較瘦說,他做頭條號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分享這些經驗,“很多粉絲會覺得信任我,也會來提問,我就會為他們拍一些視頻。”他會在這些視頻里介紹交通規則、送單時的注意事項,也不忘提醒大家,“單王”并不好做,大多數騎手每月也就拿個五六千。看了騎手們的頭條號,粉絲們不僅了解了接單、送外賣的流程,也理解了小哥們的難處。在視頻下的評論區,有人因為幾十箱礦泉水的配送費只有8元,為外賣員鳴不平,尤其在雨天送外賣的視頻下,“騎慢點”、“注意安全”的叮囑成排出現。在評論區,粉絲會為騎手們加油。還有許多善意,延伸到了線下。去年世界杯期間,葛較瘦在凌晨三點收到了一個訂單。他把燒烤和啤酒送上門,開門的是個年輕人,“小哥,要不要也來喝一杯?”雖然這是最后一單,但葛較瘦趕著回家,笑著拒絕了。對方又拿來一瓶飲料,“你路上注意安全。”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