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愛濟南新聞客戶端周長風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于1924年訪問濟南,雖然在當時來說,這是濟南文化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但因泰戈爾并未留下關于濟南的只言片語,世事滄桑,人們也就淡忘了。近一二十年,濟南又有人時不時提起此事,開始不是因為泰戈爾,而是因為徐志摩。 1931年,徐志摩因乘坐的濟南號飛機撞上濟南西面長清縣的北大山而殞命,長清今為濟南的一個區,濟南大學城就坐落在北大山下,山上建了徐志摩紀念公園。濟南的文人們常說起徐志摩,說起他與濟南的因緣,這就不能不提他陪同修髯偉貌的印度詩哲泰戈爾來過濟南,并且令人神往地講此行還有與徐志摩扯不斷情絲的絕代才女加美女的林徽因。 史實在記憶、引述和流傳中,往往會扭曲變形,歧出錯雜,甚至以假亂真,無中生有。本文依據當時北京《晨報》、上海《申報》、天津《大公報》、濟南齊魯大學《齊大心聲》(季刊)的新聞報道與現場記錄,以及當事人可靠的、沒有反證的回憶,陳述真正發生過的事實。 泰戈爾像,胡適1929年3月19日攝于徐志摩上海家中。 1924年4月12日,印度詩人泰戈爾乘船抵達上海。泰戈爾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獲該獎項的第一位亞洲人。此行是應梁啟超在北京發起創辦的講學社的邀請來華講學。在訪問上海、杭州、南京之后,按事先商定,應濟南各校教職員聯合會邀請前來山東,本擬先游曲阜、泰山,因火車經停兩處均為夜間,恐時年已63歲的泰戈爾不便,于是取消。 泰戈爾由南京乘津浦鐵路普通快車附掛花專車,于22日晨5時45分左右抵達濟南。隨行者共七人,五位是陪泰戈爾來華者:印度加爾各答大學歷史學家迦里達斯·諾格(Kalidas Nag)教授,印度國際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畫家南達拉爾·鮑斯(Nandalal Bose),印度國際大學宗教學家科斯提莫漢·沈(Kshitimohan Sen)教授,印度國際大學鄉村建設指導、泰戈爾秘書、英國人恩厚之(Elmhirst),美國社會工作者葛玲(Green)小姐。另兩位是詩人徐志摩和作家王統照,講學社委托的在華陪同者。 赴濟南火車站歡迎者有省教育廳第一科科長張濤(字伯秋,后以字行,1955年任山東省政協副主席)、濟南各校教職員聯合會會長鞠思敏、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王祝晨(1950年任濟南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副主席,1956年任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省立女子中學校長鄒寶庚、省立女子職業學校校長秦福堂、濟南競進女子小學校長張步月等20余人。泰戈爾下車后,歡迎者皆鼓掌,泰戈爾一一與之握手,即乘馬車赴位于緯一路北首路西的津浦鐵路賓館下榻。 各校教職員聯合會原定于上午9時在商埠公園(后改名中山公園)開歡迎會,下午請泰戈爾游大明湖,因泰戈爾連日車馬勞頓,且當天風勢過大,塵土飛揚,不適合露天演講,于是臨時改為下午3時在位于大明湖南岸的省議會開歡迎會。上午泰戈爾在賓館休息。 位于大明湖南岸的山東省議會舊影 下午1時,各界赴省議會者已經摩肩接踵,至2時,會場樓上樓下擁擠不堪,場中有童子軍維持秩序。這天省議會已定于午后2時開茶話會,議長宋傳典和各議員亦紛紛前來。 3時,齊魯大學校長、英國人巴慕德帶數名外籍教授到議長辦公室等候。 少頃,泰戈爾頭戴絳紅呢帽,身著藍花絲制外氅,偕隨行七人,由賓館乘馬車而至。先入客廳小坐,巴慕德請泰戈爾會后到校講演,泰戈爾以齊魯大學為山東最高學府慨然應諾。 泰戈爾看了議會院子,以會場內人多地狹,空氣不佳,請在院子里露天演講。于是接待人員趕緊另在議會東院布置講臺。大會主席張濤到會場請大家移步戶外,原先在前面占有座位的聽眾,這時倒落于后面了。時為濟南山東省立第一中學初一學生、后為著名作家的李長之,為站在最后面看不到演講而著急,他的一位同學竟搬來一張大方桌,把他舉到了上面。 齊魯大學醫學院大樓 (美)西德尼·甘博1919年攝 3時40分,搖鈴開會。其時聽眾約有三四千人,以各校學生為最多。其中有時為濟南正誼中學初一學生、后為著名印度學學者的季羨林,時為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一年級學生、后為著名詩人的臧克家。首先由大會主席張濤報告開會宗旨,說泰戈爾為著名詩圣,且為傳播和平之神,今日來濟講演靈學,吾輩得聆高論,幸福不淺。時風沙忽起,聽眾秩序稍亂。 接著由王統照講話。王統照,山東諸城人,1913年至1918年在山東省立第一中學讀書,時為北京中國大學教授。他說,在浙江在南京,歡迎泰戈爾者,均不如山東人數之多而熱烈,泰戈爾為一詩人,與政治家、教育家、演說家按部就班的演說不同。其演說,譬如一種美麗之歌唱,又如一種悠揚之音樂,務望大家靜聽。 4時,泰戈爾欣然登臺,徐志摩和王統照在一旁陪著他。泰戈爾用英語演講,聲音洪亮清越,聽眾掌聲雷動。演講約25分鐘左右,講完稍停5分鐘,然后由徐志摩翻譯。翻譯完,攝影以作紀念。泰戈爾到議長辦公室少坐,即偕一行人同往齊魯大學參觀。 5時,在醫科講堂作非正式演講。其時齊魯大學教師多外國人,許多課程用英語講授,師生大都通英語,因之現場并無翻譯。 6時,濟南各校教職員聯合會在津浦鐵路賓館設宴款待。出席者除了濟南教育界各校長外,省政務廳廳長田步蟾、教育廳廳長于元芳、省議會議長宋傳典均到場,齊魯大學校長巴慕德和部分教員亦臨時加入。泰戈爾席間致辭。賓主酬酢,至9時始盡歡而散。 第二天早晨5時半,泰戈爾仍乘普通快車赴北京。王統照因照看行李未同行,隨后趕去。 22日上午,泰戈爾在賓館休息時,恩厚之、徐志摩、王統照等,應各校教職員聯合會之約,10時往游大明湖、省圖書館(遐園)諸名勝。 1924年4月27日于北京景山莊士敦寓所。自左至右,林徽因、徐志摩、諾格、泰戈爾、恩厚之、沈、某女士、葛玲、鮑斯。 而迦里達斯·諾格、南達拉爾·鮑斯、科斯提莫漢·沈三位教授的主要興趣,則在考察印度文化對漢族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在宗教方面。于是濟南各校教職員聯合會委派的導游兼翻譯、齊魯大學即將畢業的學生于道泉,便帶領他們到了西關冉家巷的佛經流通處,那里的負責人是于道泉父親于明信的同學。后來又去了大明湖西南、西護城河第三虹橋附近的民間佛教團體——濟南女子蓮社,聽了講佛經,看了佛經經卷。 這時,教授們發現于道泉認識梵文,其中的兩位非常興奮,囑咐于道泉到北京后要去找他們,還說他們到中國以后還沒有遇到一位對印度文化感興趣的人。又問于道泉,愿意去印度學習嗎?于道泉當時非常想去梵文的故鄉深造。迦里達斯·諾格教授說,沒關系,泰戈爾和梁啟超先生很熟悉,可以通過他們給你辦官費。 于道泉跟隨其后去了北京,因經費難以解決,赴印度留學未成,迦里達斯· 諾格教授推薦他到北京大學,擔任梵文教授、俄羅斯男爵鋼和泰的課堂翻譯。于道泉后為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藏學家、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其父于明信與前面提到的鞠思敏、王祝晨,以及范明樞,被譽為民國初年山東“四大教育家”。 泰戈爾在山東省議會、齊魯大學、津浦鐵路賓館晚宴三次演講與致辭的內容,當時上述報刊有所登載,限于篇幅另文記述。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