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否極泰來意思相近的成語,陽光...
678
2023-09-02
“否極泰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成語,指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向對立面轉化,反應了中華古代文明對宇宙和人生運行規律的認知,和一種天人合一、達人知命、樂觀豁達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這個成語中的“否”(pǐ)和“泰”,都是來自中國傳統文化文明發源地的《易經》。其中否卦是天在上、地在下的排列組合,而泰卦則恰恰相反,是天在下,地在上。兩者互為“綜卦”。
一、否和泰的基本含義。
在孔子為《周易》做的《象》中 ,孔圣人解釋“否”這個卦時說:“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象》?相當于一種注釋,又稱“十翼”。《否卦》的卦象為坤(地)下乾(天)上,是天在地上的表象。孔夫子解釋說,天本來就在上面,地本來就在下面。對于我們人來說就不對了,因為我們應該和天地一體,互相交互融入,才能完全感應“天道”而至人生通達透徹。
現在這個卦,則是天地之間不能互相交合,所以閉塞不通,世事維艱。這時候君子要做的,必須堅持勤儉節約的美德,以避開危險與災難,而不能期望太高,去謀取高官厚祿和榮華富貴,這才是最吉祥,最恰當的做法。
也就是說,引申一下,人在困難的時候,要學會隱忍負重,不可過分追求名利。這是孔夫子對否卦的大概解釋。
泰卦則是地在下,天在上,天地交感,象征著順暢通達,吉祥如意。為節省篇幅就不細解了,其實也不必細講,因為人生得意時,處處有余歡,怎么做都不會有大的災禍。
二、否和泰的關系。
在周易中,泰和否不僅是綜卦,還關系非常的密切。在易經的排列中,泰卦之后就是否卦,意思是事物全盛之后就會走向它的對立面。
從另一個角度看,否卦的狀態要走一圈才會到達泰的狀態。如果比喻我們的生活,也即一個人糟糕的運氣一定要經歷風霜雨雪、勤奮努力,才會迎來傲雪揚眉的人生高光時刻。
否極泰來,是古人對自然發展規律的一種認知。在人生最閉塞,最黑暗的時刻,也就預示著你再也壞不到哪里去了,只需忍耐,不必刻意張揚,自會走出低谷。這是中國古文明帶給人們的啟示。
三、“否極泰來”這個成語的出處和背后的歷史故事。
否極泰來作為一個成語出現,最初來源于漢朝史學家和文學家趙曄寫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里面說道:“時過于期,否終則泰。”里面記載了吳越交戰的故事。
在春秋時代,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越王被迫向吳國稱臣。在最黑暗最兇險的人生時刻,勾踐感到兇多吉少,臨行前與眾大臣在江邊餞別,情緒低落,感慨萬千。
上大夫文種與范蠡兩位大臣苦心的勸諫越王句踐:“昔日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故而發奮研讀易經,發現了人生自失敗到通達的秘訣~那就是否極泰來。古代圣賢無一不是遭遇過許多困厄,而得以成就其圣德。大王應當學習當年周文王被商紂王囚于羑里七年,卻能坦然面對的精神,發奮自勵,必將還會有復國輝煌的時候。”
?越王句踐接受了兩位重臣的勸諫,在吳國的十年之中,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斷地壯大國勢,終于滅吳,報仇雪恥。
后來,“否極泰來'這句成語,就從這里的原文“否終則泰”演變而出,比喻情況由壞逐漸好轉,是不可逆轉的人生規律。
四、一點啟示。
沒有人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風風雨雨。人在最坎坷、最“點兒背”的時刻,同時也就是“輕舟將過萬重山”的時刻。失望的背后,一定是希望。在這個層面上說,失望就是希望的媽媽。
黎明最黑暗的時刻,天一定是快要亮了,寒冬一定孕育著春天的希望。此時不用頹廢消極,而應該不氣餒、不放棄,勤奮努力,時刻準備“滿血復活”時刻的到來。
陽光總在風雨后。先苦后甜,有時候吃點苦不是壞事。苦盡甜來,否極泰來。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