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禮節為什么是抱拳而不是...
102
2023-07-06
??? 當人們見面或是告別的時候,總會有些禮節性的儀式。隨著民族與文化背景的不同,這種禮節性的儀式也不盡相同。
??? 比如說現人際間通用的握手禮,就是來自于西方。傳入我國后,經過了一百多年的錘煉,已經成為了我國通用的見面禮和告別禮。似乎這也是國際通行的禮節。各國元首在會面的時候,也是行的握手禮,只是由于主客的關系,所站的位置不同而已。
??? 在我國,握手禮只是一般的社交禮節,并不適用于家庭。比如說父子之間。你想啊,父子一見面,兒子熱情地握住父親的手:“老爸,我想死你了!”(寫到這里,也不禁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 老爸:“小兔崽子,你洗手了嗎?”
??? 在西方,長幼之間,一般都是擁抱吻額。由于與我國的民俗相悖,因此并沒有被全盤接受。
??? 在我國的古代,通行的是抱拳禮,又稱作揖。現在古裝片中,還可以見到。這種禮節原本適用于覲見之時,抱拳的同時還要深深地鞠躬。后來身份相同的人見面時,也行抱拳禮,以示彼此間的尊重,只是免除了躬身的動作。抱拳禮也可以說是作揖的簡化版吧。
??? 古代的貴族,服裝大多是長衣廣袖,不便于行握手禮。總不能為了行握手禮,準備兩個仆人拉袖子吧。握手禮顯然不適合我國古代的國情。
??? 抱拳禮(或是作揖),本身就有恭敬之意,比較符合我國古人所倡導的謙恭。抱拳的時候,雙手要裸露在外,讓人能看到手里是否拿著社么東西,因此還有坦誠之意。
?
??? 當電視臺推出百家講壇的時候,也造就了一位具有“民俗專家”稱號的人士,好像是叫紀連海。我不怎么看電視,對這位紀連海先生不太了解。只記得有一次,主持人要紀連海先生解釋一下抱拳行禮,為什么要左手在外,右手在內。紀先生說:“我國古代以左為尊,因此左手在外,以示尊敬。”
??? 聽了這樣的解釋,我當時有點暈。什么人在什么時候規定的“以左為尊”啊?
??? 記得有句成語,叫“無出其右”。大致的意思是,沒有人能排在他的前面。難道排在前面的反而不如排在后面的?這是什么邏輯?
??? 古代書寫的習慣,也是從右起筆,到左面收尾。貼對聯的時候,也是上聯貼在右面。因此,右為上,左為下,也算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吧。
??? 請客吃飯,客人要坐在主人的對面。坐陪的人坐在主人的下手,也就是左面。
??? 至于抱拳的禮節起始于何時何地,我沒有考證過。不過從民俗的角度看,中國有男左女右的說法,而且男主外,女主內。那么,從這個角度來解釋抱拳禮的話,是否可行呢?
??? 抱拳禮本身濃縮著古代中國社會的基本架構和基礎價值觀,同時還含有坦誠相見的寓意。畢竟,你手里是否拿著什么東西,可以讓對方一目了然。?
?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