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的干支與干支屬性
78
2023-07-06
不仁不義,庚辛與甲乙交差,或是或非,壬癸與丙丁相畏。
上言當(dāng)權(quán)得位,則不交差,乙見辛,丙見壬,丁見癸。猶二女同居,兩男并處,陰陽不合,不成慶也。庚辛主義,甲乙主仁,以交差,故不仁不義。丙丁主禮,壬癸主智,以相畏,故或是或非。若庚合于乙,辛舍于甲,則剛?cè)嵯喑耍柿x兼濟(jì),非交差也。若丙見癸官,丁合壬祿,則陰陽相配,水火既濟(jì),非相畏也?;蛞约咨?、乙酉為不仁,庚寅、辛卯為不義,緣寅申庚甲之交差,卯酉乙辛之暗戰(zhàn);丙遇壬,則丙非壬是;丁逢癸,則癸是丁非。子午同然,巳亥一致。凡命遇此一辰,始可言之。
故有先賢謙己,處俗求仙。崇釋則離宮修定,歸道乃水府求元。
仁義每乖于得失,是非常絆于榮枯。于是日用不知,曾無休息,故有先賢謙己處俗,求仙割愛,少私寡欲?;虺玑屢詼缧闹?,或歸道以益腎之精,內(nèi)守精神,外除幻妄,達(dá)物我非有,明色空究竟者,莫非是也。
是知五行通道,取用多門。理于賢人,亂于不肖。成于妙用,敗于不能。
道無乎不在,物無乎非道。五行變化,通乎大道,何所不該,其取用不一,故謂多門。如識者取之以修定,仙者取之則求元。自非頓悟之士,豈能與此?是賢者得之,能窮理盡性,達(dá)五行之妙用。愚者失之,終亦自昧,而無所得。能者養(yǎng)之以取福,不能者敗之以取禍?!兑住吩唬浩埛瞧淙?,道不虛行。
不仁不義,庚辛與甲乙交差,或是或非,壬癸與丙丁相畏。
前文中提到的當(dāng)權(quán)得位,則指的是四柱之中不交差、不相畏。就好像甲見庚、乙見辛、丙見壬、丁見癸。好像二女同居、兩男并處,陰陽不合,難以成慶。庚辛代表義,甲乙代表仁,庚辛與甲乙交差,所以叫做不仁不義。丙丁代表禮,壬癸代表智,壬癸與丙丁相畏,所以叫做或是或非。假如是庚(陽金)合于乙(陰木),辛(陰金)合于甲(陽木),就會(huì)剛?cè)嵯喑?,仁義兼濟(jì),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就不是交差了。假若是丙見癸官,丁合壬祿,則陰陽相配,水火既濟(jì),就是水火不相畏。有的認(rèn)為甲申乙酉為不仁,庚寅辛卯為不義,這是由于寅申、庚甲交差,卯酉、乙辛暗戰(zhàn)。丙火遇見壬水則丙非壬是,丁火遇見癸水則癸是丁非,子見午,己見亥與上面的情況一樣。凡是命局之中遇到這樣一辰,就可以對之進(jìn)行論斷了。
故有先賢謙己,處俗求仙。崇釋則離宮修定,歸道乃水府求元。
這里討論先賢達(dá)到仁義的途徑。仁義通常是與人的得失相違背的,是非則經(jīng)常和人的榮枯聯(lián)結(jié)在一起。于是,為了日用而不曾休息,因此才有先賢自我滿足,處俗求仙,割愛、少私、寡欲,或者崇奉佛教以滅心火,或者歸于道教以對腎中所藏之精氣有所助益。內(nèi)心抱守精神,外在行為去除幻妄,通達(dá)物與我的或非或有,明白色與空的道理,沒有不是如此的。
是知五行通道,取用多門。理于賢人,亂于不肖。成于妙用,敗于不能。
道無處不在,萬事萬物沒有不體現(xiàn)道的。五行變化與大道相通,何所不該。其取用不二,所以稱之為多門。比如智者取五行變化之道以達(dá)到修煉定性的目的,仙者取五行變化之道以求得清凈的境界,如果不是頓悟之土,怎么能夠這樣來進(jìn)行修煉?所以賢者領(lǐng)悟五行變化之道,就能夠窮理盡性,將五行加以妙用。愚者失卻五行變化之道,最終將使自己變得無知而一無所獲。能者養(yǎng)五行變化之道以獲得福澤,不能者拜五行變化之道也將招致災(zāi)禍?!兑住方?jīng)上說:“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發(fā)表評論
暫時(shí)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