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懸棺葬?
39
2023-07-09
什么是懸棺葬?崖葬又名懸棺葬,是我國古代廣居于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種特殊葬俗,被認為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跡。
崖葬又名懸棺葬,是我國古代廣居于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種特殊葬俗,被認為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跡。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巖縫或人工木樁把棺森林懸置在峭壁之上,或者將棺森林放在天然或人工鑿成的巖洞這中。懸棺葬的葬地都是選在面臨江河的絕壁高巖上,其葬具多為般棺,長度為2-3米,寬約半米多,形體似一只般,分為頭、尾和倉三部分,頭尾翹起,倉為棺柩,安放尸體。
懸棺葬
依凌純聲先生之說,我國大陸的崖葬主要頌于兩大區,處于東南地區的,在贛、浙、閩三省,例如武夷山和欄桿山的崖葬,約為山越、甌越、閩越的遺跡,系屬古之百越,中國西南的崖葬,為彼等所留的遺跡。
古代濮越民族的生活習性對其葬式產生了深刻的。縱觀我國崖葬的葬具,雖然樣式不少,但般形棺是早期的典型形制。從發掘情況看,東南地區的崖葬棺具的船形雖不如西南地區的顯著,但都是用圓筒森林半開刳成,整個棺具極似獨木舟,這也是船的一種,是舟的原始型。古濮越人生前善于用舟,死后以船為棺安葬,乃自然之事。
類似情況,在南太平洋的薩摩亞人和越諾人中也有。由于他們為海島人家,非船不能生,而以死者生前使用的船作為葬具。因此船形之棺,應是肇始于獨木舟。
那么,以舟代棺與古濮越人的靈魂信仰有何關系呢?其實,他們是把船作為其靈魂歸宿的載體。以船為棺是濮越人靈魂信仰的產物。在他們看來,同他們密切相關的船只,會把他們的靈魂載回故鄉,或駛向另一美滿的世界去。四川船棺有的棺內還有木棺,船棺起著槨的作用。既有函盛尸體,還要外套船棺,這就有力地說明船棺除了具有一般棺的作用外,古濮越人還賦予了其載運靈魂的功能。
送亡魂到一個適當的處所,不讓它與活人糾纏,與活人搗亂,最好的辦法是把亡魂引到祖先那里去。古濮越人以舟代棺將靈魂送至祖先的出處的看法,可與古代南方民族的“魂舟”習俗互為印證。魂舟和崖葬皆以舟船作為死者返回老祖宗那里去的工具,所不同處,魂舟運載的為靈魂,由飛鳥為其“導航”;崖葬則是直接將尸體送到懸崖峭壁的巖洞里。可以這樣認為,船棺是魂舟更為古老的一種形式。
古代懸棺葬探幽
當人們走進武夷山的崇山峻嶺,抬頭仰望懸崖峭壁上那一具具飽經風吹雨打和日曬而成為黑黝黝的棺木時,總會感到神秘和驚訝,禁不住會思考,古代人為什么要,又何以能把重達上百斤、幾百斤的棺木懸置到千仞懸崖峭壁之上等問題。其實這是一種古代的葬俗--懸葬棺。長期以來,中外學者對“懸棺之謎”進行了不懈的探幽,初步揭開了這種奇特葬俗的神秘面紗。
這種葬俗約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夏商周時已開始流行。以后歷代都有,近現代東南亞、臺灣還實行這種葬俗。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懸棺葬是福建武夷山的一、二號船棺葬,距今約3400-3800年。我國懸棺葬主要分布于東南沿海、長江流域和華南廣大地區,這里正是我國古代越人、巴人等少數民族所聚居的地帶。
懸棺葬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喪葬風俗,這種葬俗是人死后不入土埋葬而是將殮尸棺木置于臨江、臨海或臨溪的高峻陡峭的崖壁上。有的棺木距水面100-200米,昂首仰望,撼人心魄!有的地方懸棺重疊相鄰擱置在懸崖峭壁的木樁上或巖壁洞穴中,一處竟多達三四十具,其驚險之景令人嘆為觀止。懸棺的放置方式因時因地而有不同,有的利用巖壁間隙架設棺木,整個棺木皆露在外面;有的在峭壁鑿孔,插入木樁固定承托棺木;有的利用天然巖洞及人工鑿洞來盛放棺木,往往半露在外面。葬具多為獨木鑿成,呈長方形,少數則以獨木舟船為棺,也有陶器類懸棺。葬式有一次葬,二次葬,大多為一次葬。
懸棺一般被擱置在距水面數十米的懸崖峭壁之上,不少地方,如長江三峽地區的奉節、巫山、巫溪、川南、湖南灃水沿岸、福建武夷山的懸棺葬甚至將棺木置放在距江河100或200米之上。古人如何將上百斤重的棺木懸置在80米、甚至上百米的懸崖峭壁之上?一直以來令人捉摸不透,百思不解,甚至還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古代有人將此歸結為神仙所為。這就是懸棺葬的文化魅力之一!經專家研究結果,其中的奧妙終于被解開,使“千古之謎”不再千古,懸置方法大致有:
下垂法:即在較高的峭壁上,用繩索將棺材自上而下放到所需的位置,然后懸置起來。據實地考察,南方各地懸棺葬的棺木,不少棺身帶柄。或在棺身、棺蓋的頭、尾兩端均鑿幾個方孔,以便繩索作升降之用。不少棺木用中空五六十厘米以上的整木挖鑿而成,加上尸體和隨葬品,一具棺木重達200公斤,甚至還有的達四五百公斤。面對挺拔峭立的山崖和湍急的河水,古人聰明地采用這種自山上懸索下垂置柩的辦法。
棧道法:即順著事先鋪好的棧道,將棺木運入巖洞。在選擇懸棺葬崖壁距水面(地面)高度不大時采用此方法。
吊裝法:即在較高的巖壁上,用繩索將棺材由下而上吊進巖洞內。
筑臺法:即在較低巖壁前,筑上為臺,將棺木運到巖洞,然后撤土卸臺。
此外,有人提出用地貌變化來解釋懸棺放置似有合理成分。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懸棺葬遺址可達夏商周時代,如武夷山的一、二號懸棺葬。當時水位較高,山崖較低,置棺木較易。在后來的三四千年中,隨著地形變化,河床下沉,山崖挺起。造成今日所見的高峻。
喪葬是文化的一個側面,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外學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懸棺葬的宗教和文化寓義。
有人認為,懸棺葬的葬具雖多,但船形棺應是早期的原始形式,這種以船為館的習俗反映了古代越人、巴人的宗教信仰。在他們看來,同他們密切相關的這只船,會把他們的靈魂載回故鄉,或駛向另一個美好的世界,船形棺可以超度死者的靈魂,把死者的靈魂送往天堂。
有人認為。懸棺葬是死后升天思想的反映。從懸棺葬分在丘陵山脈起伏的長江流域、江南和臨水的高山上這一特點出發,認為世代居住在高山層疊、峰巒入云的古越人和古巴人,對高山險峰有一種崇敬的心理,把高山險峰視為神靈居住之地或通往天神上帝的捷徑,對它崇拜、向往,也希望死后能如神靈一樣居住其間。所以,死后也就將尸體安葬在高不可攀的懸崖絕壁之上或崖洞之中。
有人認為,懸棺葬突出的特點是葬地必選擇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和船形棺的使用。這兩個特點反映了懸棺葬與居住在江河湖海的民族密切相關。先民們根據靈魂要到另一個世界去生活的宗教觀念,將人的現實生活附加給靈魂世界。所以懸棺葬地的選擇幾乎均在臨江面水的懸崖峭壁上,表現出行懸棺葬的民族具有“水行出處”的特點。生前在依山傍水中生活,死后也依然如此。而且,古人認為棺木放置得越高越懸,越是人跡罕至,尸骸就長久保存;死者的靈魂也就越能得到安寧,越容易步入另一個世界,越能得到最大的滿足,這樣,子孫后代的福信和安康就更加有保障。此外,對處在依山傍水、河川交錯地理環境中的民族來說,船在他們的生產、生活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以船作棺,其含義在于讓死者死后能在陰間繼續享用生前的生產、生活用具。
懸棺葬作為一種奇特的喪葬習俗,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通過對船棺葬的研究,可以從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和民俗學等方面探討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來源、遷徙、相互關系,將大大豐富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史的研究。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