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制禮的主要內容是,【清風典...
991
2023-09-09
【譯文】
周公去世,兒子伯禽之前本來已經受封,這就是魯公。魯公伯禽最初受封到魯國,三年之后才向周公報告政績。周公問他:“為什么這么慢呢?”伯禽回答:“改變當地的風俗,變革當地的禮制,服喪三年才能除服,所以遲了。”當時太公也受封到齊國,五個月后向周公報告政績。周公問:“為什么這么快呢?”太公回答:“我簡化了君臣之間的禮儀,順從當地的風俗辦事。”后來聽說伯禽很晚才向周公報告政績,嘆息說:“咳,魯國將來會北面事奉齊國了!政治制度不簡化不平易,百姓就不會親近;統治者平易近人,百姓必然歸附他。”
【小識】
禮多人不怪,但煩。為政也一樣,繁文縟節,形式主義害死人。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做人做事,要懂些禮數,也要講些禮數,不懂不行,不講也不行。周公制禮,大概是為了規范人與鬼神、人與人之間的行為邊界。有了這個邊界,行為也就有了規范。
禮的意義正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劉邦剛當上皇帝,朝廷一開會,舞刀弄劍的武將功臣們動不動拔劍砍柱子,皇帝當得沒有威嚴。叔孫通從魯國故地,也是就是周公之禮的教化之地、孔子儒學的發源之地請來了儒生,設計了大漢王朝的皇家禮儀,劉邦這位漢天子才覺得皇帝當出了威嚴。禮儀就是秩序,政治倫理和社會倫理獲得秩序。這就是禮的好處。
禮字,從示從豊,豊是一種祭器,強調的是儀式,好禮之人獲得的是儀式感。日常生活的隨意性與禮治的儀式感之間有不可調和的沖突,禮崩樂壞也是必然的。“八佾舞于庭”,孔子生氣;“觚不觚”,孔子也生氣。越過禮的界限和沒有達到禮的標準,過猶不及,孔子都批判。
孔子也好禮,也是寧簡勿繁,繁了就成了形式主義。齊魯分別報政于周公,孔子的偶像、禮儀的制定者預見了魯國的衰落、齊國的強盛。周公的預言和齊魯的歷史都證明:國家治禮需要禮,但不能全靠禮,禮簡而近民,簡單直接,老百姓喜歡,就能夠解放發展生產力。
齊國的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對于國家,發展是第一位的。只強調禮義教化就是形式主義,形式主義是發展的大敵。(夜伴書魚)
白頭翁白頭翁:根長圓柱形或圓錐形,稍彎曲,有時扭曲而稍扁,氣微,味微苦澀。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燥濕殺蟲。主治熱毒痢疾,鼻衄,血痔,帶下,陰癢,癰瘡,瘰疬。主產于安徽、華北、東北以及河南等地。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