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什么官職,“孤勇者屈原”...
635
2023-10-02
屈原思想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便是其美政,是屈原愛國主義的重要支撐。其美政理想包括許多方面的內容,首先便是要求自己做到內外兼修、保持高尚的人格、修明法度、聯齊抗秦和屈原心中大一統思想等主張,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非常有遠見。屈原生活的大致時代為戰國中后期,生產工具不斷進步,生產力迅猛發展,社會矛盾不斷擴大化,人文主義思想不斷得到提升,這時期屬于社會大變革時代。
戰國時代的歷史從周威烈王開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滅六國為止,將近200年的歷史(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稱為戰國時代。戰國開始時,除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強國外,還有宋、鄭、衛、周、魯等多個小國,此時的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共主,實際上當時的周王朝只是一個不足為奇的小國。七國逐漸強大,周邊小國陸續被吞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常說戰國七雄,其他的小國便忽略不計了。
當時七國的力量懸殊較大,在其兩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前期魏國稱霸中原長達一百多年,魏國任用李悝進行了變法改革,使魏國的國力大增,文侯、武侯在位期間采取的一系列的政策使得魏國的霸業達到了頂峰;此后便出現了齊、秦兩國相互對峙的局面,齊威王執政時期進行改革,國力迅速發展,逐漸與魏國征戰,馬陵之戰后魏國一蹶不振,便出現了齊、秦東西爭霸的局面。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蓬勃時期,雅斯貝斯在《智慧之路》中把春秋戰國時代稱為“軸心時代”,其蓬勃發展的思想與文化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屈原“生死觀”的思想文化淵源先秦儒家把生命視為一種現象,有關生命本體沒有明顯的關注,是一種“死生有命”、“重視人生”的自然生死觀。對待生死“不怕死”、“為仁死”、“死后哀”,是先秦時期儒家的“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傷”的生死觀,將生死上升到一種精神境界,以此求得生命的永恒。
面對生命要結束的社會現實,儒家表現出的并不是害怕,而是從容對待死亡,“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就是儒家的態度。子路向孔子請教生死問題,孔子對其回答便是:“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這是孔子對待生死的態度,孔子認識到“死生有命”,把有限的時間放在生的方面,放在現實社會之中,形成儒家對于生命的積極態度。
屈原生死觀中體現的儒家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就是修身思想,修身最為重要的便是立德,修身思想較早提出的便是孔子,因此在《論語》中講修身與立德的內容非常豐富。孔子十分強調道德修行要以身作則,要從自身做起,認為仁是立德的核心。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性善說”的觀點,最為著名的便是“四端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上》。人要做到仁、義、禮、智才能算得上是君子。修身的最終目標是要成為大丈夫,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從修身中練就高尚的道德品格。
屈原特別注重內外在的修養,從屈原作品中可以體現,多次提到修身。在生死問題面前,屈原能夠保持儒家的“舍生取義”,真正的做到了“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楚辭·九章》,“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辭·離騷》。屈原在得知自己的美政理想無法實現時,便堅決的選擇了沉江的方式讓自己的生命體現出最大的價值。其次是崇敬賢人,儒家所提倡的堯、舜、禹、湯、文王、伊尹、傅說、其子、比干等賢君形象,在屈原的作品也不只一次出現,以及屈原最后自沉結束生命與文章中追彭咸有著莫大的關系。
三、屈原“生死觀”的形成與發展屈原有異常強大的人格力量,人格美的內容也是極為豐富的。屈原的人格美內容包括儒、道、法家的部分思想,如儒家的仁德、美政、修身等追求人身價值的生命觀和道家的獨立、自由等不與世從俗的批判精神以及法家的改革、創新的意識。同時屈原又受到楚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立自強的品質和熱愛楚國的宗族情感,體現出屈原心中的大一統的精神。屈原求索“美人”立身,君子垂范,十分重視自身的修行,一直在求索美好的品質,為其“美政”理想的實現打下基礎。屈原向往和推崇“美政”,并為之付諸實踐。同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得屈原潔身自好、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學者曾說過:“一種人格之所以被稱為美,首先是由于這種人格具有真和善的內容,特別是善,離開善這一倫理內容,便談不上人格美。”然而當時的楚國并不贊同屈原的觀點,反對者較多,將屈原作為眼中釘、肉中刺,各個方便排斥他,屈原并沒有因此而屈服投降,而是與他們進行長久的反抗,正是屈原追求人格美的體現。死亡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生命需有價值和意義,在死亡面前才不會后悔,了解生命的價值是生與死的統一。而屈原選擇自沉的方式結束生命就是實現了生命的最大的價值。自殺: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屈原最終選擇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擺脫了現實社會中的一切,屈原的人生悲劇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政治理想的破滅,是屈原理性分析之后的決定。死亡,作為生命的終點,就意味著我們應該提高生命的價值,創造美好的人生。屈原在楚國即將滅亡時,以死殉國,展現出死亡的最大價值。屈原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對于生活,對于理想等都要求做到完美。更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正道直行、忠君愛國實現心中的政治理想。面對生命苦短,人生無常屈原并沒有屈服命運的責難,對于人生依舊抱有希望,而最終屈原的美政理想因為當時的種種因素,最終無法實現的時候,楚國敗落后,屈原所能想到的只有—死亡。用自己的生命進行反抗。死亡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生命需有價值和意義,在死亡面前才不會后悔,了解生命的價值是生與死的統一。而屈原選擇自沉的方式結束生命就是實現了生命的最大的價值。自殺: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屈原最終選擇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擺脫了現實社會中的一切,屈原的人生悲劇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政治理想的破滅,是屈原理性分析之后的決定。死亡,作為生命的終點,就意味著我們應該提高生命的價值,創造美好的人生。屈原在楚國即將滅亡時,以死殉國,展現出死亡的最大價值。屈原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對于生活,對于理想等都要求做到完美。更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正道直行、忠君愛國實現心中的政治理想。面對生命苦短,人生無常屈原并沒有屈服命運的責難,對于人生依舊抱有希望,而最終屈原的美政理想因為當時的種種因素,最終無法實現的時候,楚國敗落后,屈原所能想到的只有—死亡。用自己的生命進行反抗。對于屈原的人生困境,是大多數士人所必然要經歷的人生困境,屈原只是用自己上下求索的精神告訴后人這條路的艱辛與困苦,因此,西漢的士人們非常同情屈原的悲慘遭遇,便會出現賈誼:“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托湘流兮,敬吊屈原。”司馬遷:“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班固:“不忍濁世,自投汨羅。”楊雄:“屈子慕清,葬魚腹兮。”都在訴說著屈原的悲劇結局。結語屈原是偉大的,不僅僅體現在其精美絕倫的作品中,更是體現在屈原的生死精神上。美好的出身背景,加上自己潛移默化的內外兼修的修身思想,使得屈原練就了高尚的品質,始終把個體的生命與楚國的國家命運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同時又深受楚文化的影響,心中始終有著大一統的思想,因此,屈原并沒有像同時代的士人一樣朝秦暮楚,隨波逐流,遠走他鄉,最終在楚國無法避免滅亡時,只好選擇自沉的方式。
屈原的精神也就成為古代士人和文人不斷追求的精神文化主題,同時也使得屈原的生命觀所展現出的精神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和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