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東哥聊成長兒童節剛過,端午已至,童年回憶也一并帶至端午節。讓我難忘的家鄉端午節習俗主要有以下七個。一、必吃的主食就是吃黃米紅棗粽子。大黃米是家鄉的特產,再將大棗包進去。以前在老家時,家家都會提前一周左右就把大黃米泡上,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比較黏糯,也有黃米粽子的香味。粽子黏糯,紅棗微甜,吃的時候一般會蘸白糖或者紅糖水。印象中,小時候一年吃一次粽子,每次端午節還是很期待吃粽子的,不像現在,想吃每天都可以吃到。二、粽子鍋里煮雞蛋。在煮粽子的時候,也把洗好的雞蛋放到粽子里面一起煮熟,這樣煮熟的雞蛋會帶著淡淡的粽葉香。記得小時候吃早飯時,一盆粽子,一盆雞蛋。通過在粽子鍋里長時間的蒸煮,棕葉的香氣完美地滲入到雞蛋里,使得雞蛋吃起來別有風味。同時,吃雞蛋也象征著團團圓圓。三、端午掛葫蘆。早些年端午節買實物葫蘆,隨著生活水平的發展,開始掛各種人工制作的大小不一的紙質葫蘆,收集福祿,給家庭帶來好運。老人們常說,“端午掛葫蘆,越掛越福祿”。四、系帶五彩繩。在端午節來臨之前,大人們會買五種彩色的頭繩,將其編織在一起形成閉環的五彩繩。當時的年代,鄉村孩子們的玩具和飾品也較少,在端午節這天孩子們在手腕或者腳腕上系五彩繩也是很高興的事情。老人們說五彩繩有避邪納福的寓意,在端午節后的第一個雨天,孩子們要把手腕或者腳腕上佩戴的五彩繩剪斷扔進雨水里,比喻化成一只蚯蚓,鉆進泥土里,帶走所有災難,保護孩子們健康成長!五、將柳樹枝插在院子大門和進屋們兩側。端午節的前一天,大人們會在自家或親戚家的柳樹上折幾個柳樹枝,懸掛于大門之上。據說,掛柳枝有避邪的作用,也有祈雨、盼豐收的美好愿望!六、艾蒿洗臉掛屋門。小時候在農村,記得端午節的早晨,家長們早早起床到村外拔艾蒿,在大家起床洗臉前回到家,現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居住城市可以提前從網上采購艾蒿。艾蒿水清香怡人,早晨用它洗臉,不僅有驅趕蚊蟲的效果,還具有消炎殺菌、止癢去腫的功效。將艾草掛于屋內門上,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那時候民間主要認為艾蒿具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當然,現在大家都知道艾蒿作為一味藥材,通過艾蒿針灸、拔罐等方法其他醫學理療和預防保健作用。七、端午節早飯后爬山。每年到端午節的時候,氣溫比較熱了,大地綠意盎然,已經有種綠水青山、最美自然的感覺了。在老家,小編經歷過多次端午節登山活動。吃完早飯,帶上粽子鍋煮的雞蛋,約上同學們去爬山,在山上可以玩各種游戲,捉迷藏、找寶藏等,大人們會登山祈福拜山神。家鄉的山端午,是節日,更是一種情懷!端午習俗,是紀念,也是一種傳承!朋友們,你的家鄉端午節有哪些習俗?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最后,祝朋友們端午安康,平安吉祥!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