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代表人物有哪些,諸子百家中...
1085
2023-10-11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別重視“勢”、“術”、“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礎上提出的不同觀點。“勢”主要指權勢,慎到認為,君主如果要實行法治,就必須重視權勢,這樣才能令行禁止。他由“棄知去己”觀點,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于法矣”的法家政治主張,強調“官不私親,法不遺愛”。同時重視“勢治”,以為“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蹳賢者”,權勢者應“抱法處勢”,“無為而治天下”。
申不害,亦稱申子,鄭韓時期人物(今河南新鄭)人,戰國時期韓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韓為相19年,使韓國走向國治兵強。作為法家人物,以“術”者稱,是三晉時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
申不害申不害的學術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的影響。申不害認為,自然運行是有規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他認為宇宙間的本質是“靜”,其運動規律是“常”。他要求對待一切事情應以“靜”為原則,以“因”為方法。“因”指“因循”,“隨順”。“貴因”指“隨事而定之”,“貴靜”的表現就是“無為”。申不害把這些原則用于人事,構成他的社會哲學思想。
“無為”主張的淵源即《老子》的“絕圣棄智”,申不害的“無為”,要求的是君主去除個人作為的“無為”,以便聽取臣下的意見。但是,申不害僅僅把這種“靜因無為”的哲學思想用于“權術”之中。為了完善這種方法,他進一步發揮《老子》“柔弱勝剛強”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表明“無為”決不是指君主無所作為,只是君主決策前的一種姿態。在關鍵時刻,申子要求君主獨攬一切,決斷一切。申不害的哲學思想,是君主哲學,是政治哲學。這種哲學由道家的“天道無為”演化發展來,是他的法家“權術”思想的基礎。
慎到,戰國時期趙國人,原來學習道家思想,是從道家中分出來的法家代表人物。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有不少學生,在當時享有盛名。在稷下時,與田駢、接子、環淵等有較多的交往。他們一起被齊王命為大夫,受到尊敬,齊王還特意為他們建起了高樓大廈,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道路。他對于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著有《慎子》一書。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和哲學家。后來的梁啟超,就曾把商鞅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六大政治家之一。其余五位是:春秋時期的管仲、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唐朝時期的李德裕、北宋時期的王安石、明朝時期的張居正。
商鞅商鞅,復姓公孫,衛國人,所以也被稱作衛鞅、公孫鞅。之所以叫做商鞅,是因為他后來在秦國執政十年,功勞很大,被孝公封于商(今陜西商縣東南)。衛鞅年輕的時候供職于魏國,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擔任“中庶子”,后因不得志而西進入秦,很受秦孝公賞識。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國變法十年,秦執政二十余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由弱變強的轉折點。至此,秦國兵眾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無敵于天下,立威于諸侯。最終,秦消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可是,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認為商君積怨太深,勸說他“歸十五都,灌園于鄙”,“不貪商、于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趙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愿收留。后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于鄭國黽池,死后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于彤,商君之族皆滅。
商鞅的名氣成于自己制定了酷法,到最后卻死于這種酷法,真不知這是他的幸運還是不幸。
誰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子韓非子生于戰國時代,為韓國公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王之子,荀子學生,李斯同學。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另一人為莊周)。韓非子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韓非子深愛自己的祖國,但他并不被韓王所重視,而秦王卻為了得到韓非而出兵攻打韓國。韓非入秦后陳書秦王弱秦保韓之策,終不能為秦王所用。韓非因彈劾上卿姚賈,而招致姚賈報復,遂入獄。后李斯入獄毒之。韓非人雖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韓非子》為秦國治國經要。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韓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對后世影響深遠,很多現代的政治家都認為他是中國古代很有作為的思想家。
韓非子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著有《韓非子》,共五十五篇,十萬余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
韓非子師從荀卿,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歸本于黃老”,繼承并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韓非身為韓國公子,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采納。這使他非常悲憤和失望。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余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容于時的憤懣。
后來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政讀了《孤憤》、《五蠹》之后,大加贊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子,便馬上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原本不重用韓非子,但此時形勢緊迫,于是便派韓非子出使秦國。秦王嬴政見到韓非子,非常高興,然而卻未信任和重用他。韓非子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毀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贏政認可了他們的說法,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子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王在韓非入獄之后不久便后悔了,于是下令赦免韓非,然而為時已晚。韓非子已經喝下李斯的毒酒遺憾而死,一代法家大思想家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同時也不再為當時戰亂的紛爭而煩惱了。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