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風回長空有了《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珠玉在前,我對紅色題材的影視劇既有期待也期待不高。因為,精品真得是可遇而不可求,精品和制作成本也不能完全畫等號。值此建黨100周年之際,一批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使我們能在聲音和圖像的氛圍中,更直觀地深入學習黨的歷史,重溫黨的歷程,經受心靈的洗禮,獲得思想的熏陶,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品數量多了,自然會有對比。下面我想就這部電影本身談一下觀影感受。我對這部電影的認識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觀后當天的感覺;二是觀后第二天的思考。觀后當天的感覺。感覺整部電影比較空。如果事先沒有對李大釗對時代背景有所了解,從這部電影能看到什么呢?首先深度不夠。對于李大釗這種層級的革命者,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思想是重要的。整部劇既沒有思想深度,也沒有作為革命者的成長歷程,人物塑造扁平,完全沒有立體化李大釗;其次,散亂。表現的幾個片段,沒能最終織成一張網;最后,一點猜測。整部劇人物很少,集中描寫了李大釗,其他人都只是淺淺的勾畫,本以為電影應該叫李大釗或李大釗在什么什么的名字,但電影名字叫作革命者。或許作者有意試圖將李大釗作為革命者這一群體的代表符號,試圖通過李大釗來詮釋什么是革命者,塑造出一個能集中體現革命者形象的代表符號。可惜 就這一點來說并不成功。有點將革命者公式化,模式化,這樣做的結果總讓人感到生硬,空洞,不真實。中間莫名的插入一段陳獨秀撒傳單的段落,想說啥呢? 觀后第二天的思考。感到電影革命者的主題應該就是我昨晚的猜測,既是想以李大釗來詮釋什么是革命者,革命者的精神有哪些。按照影片順序來講,一開始有一段大紅的字幕(很討厭電影正片里出現大段字幕,根本來不及看。其實各種藝術形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回避、揚長避短乃至突破局限性往往是創作者功力的表現),內容沒能細看,只掃視到了兩個詞:一個是世界,一個是人類。這可能就是電影所要表述的革命者第一個特征——心懷天下,這個天下是真正的天下,是全世界全人類。第二個是李大釗抱著一個受傷的孩子在一群煤礦工人中間詢問,誰是孩子的父母,滿面悲愴和哀傷。這或許是悲天憫人的情懷。其他還有家國情懷,眾生平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果敢勇毅的浩然正氣,還有幾個。應該就是一個或幾個片段在表述一類精神。因此,這部電影是講述什么是革命者精神的電影。 作者不想平鋪直敘,簡單地按照某個時間線或邏輯線來講述一段事,描繪一個人,他想以更藝術一些的手法來表達一類精神。真得是有想法有追求。但可曾想過,公式化、模式化、概念化能真得能打動人嗎?作者應該相信觀眾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不要越俎代庖——真善美本身就具有無窮的力量。大道至簡,大美無言,把革命先輩們的所作所為原原本本還原出來,把他們的所思所想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足矣。在至大至美面前,一切雕琢和刻意都很無謂,都很小家子氣。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