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給亡母燒包袱寫法,成長隨筆...
594
2023-10-21
——母親,要為孩子植下搏擊長空的“基因”
“我不止一次地慶幸你對我的嚴格要求,使我有了今天的成績;我不止一次地慶幸你對我從未放松的教育,使得我現在能夠自信地走上舞臺,表達我對您的感謝。在這個美麗的海濱小城,感謝您使我從小不像同齡人一樣呆坐著讀書學習,而是唱歌、跳舞、彈鋼琴,盡情享受著各種讓自己幸福的事情。”
這是女兒在就讀六年級時,《感謝有你》演講比賽中對我的真情告白。因為從她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就不斷用自己的經歷,為她植入了堅忍不拔、廣積博累的“基因”。
時值畢業20年之即,我曾回顧了自己的成長片段——
片段一:我的母校,不愧是“全面發展”的樂園。樂器、舞蹈、美術、書法……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些都可以說是極度匱乏的,更談不上普及了,但敬愛的母校卻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極大地厚積了我的人生沃土。
片段二:至今,我對那段學習生活還記憶猶新:每天至少兩小時的高負荷運動,跑步、踢腿、下叉、下腰、倒立,打籃球、排球、做技巧動作、走平衡木……奔走于運動場、舞蹈房、體操房,周而復始,摸爬滾打、揮汗如雨,卻似乎從未有過叫苦叫累。
片段三:那時的我,青澀幼稚,只知道舞蹈、體操、美術是美的藝術,我自陶自醉,貪婪地汲取著這些美的事物,并自豪地讓這些“美”在自己身上得到延展……在學校舉辦的大型健身操比賽中,我以成績第一名而榮獲“優秀領操員”稱號。實習期間,自編自導了《春潮戲浪》、《金梭銀梭》、《漁家歡》等六個節目,榮獲“優秀指導員”獎……一位老校長贈給我的“水滴石穿,功到自成”,至今還在激勵著我砥礪前行……
求學經歷,成就了我的健康,升華了我的審美情趣,讓我形成了堅韌的毅力。這些,我全部轉移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之中,并在她成長的各個方面中得到了有力體現。可以說,正是這些經歷造就的品格,細雨無聲地浸染了孩子,才生成了她搏擊長空的“基因”。——母親,要把學習的習慣傳遞給孩子
我小學讀書的時候,信息來源十分有限,書本自然成為了我探求未知世界的重要通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在享受著閱讀帶給我歡樂的同時,也更讓我生發出對閱讀的渴望。
那時,書籍還相當匱乏,家中也鮮有藏書。每周休息日,我必定獨自步行到十里外的圖書館閱讀。每每發現有新書上架時,便如獲至寶,愛不釋手。那時候,冬天的雪下得很大、很厚,棉鞋常常被雪水浸濕了,但我還是鍥而不舍地去買書、讀書,因為我的心中已潛藏著一種模糊的信念——“學校能教我的很有限,要獲得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本領,就必須去多讀書、多學習。”閱讀,讓我享受到了老師“高看”我的目光、同學欽佩我的眼神……
踏上工作崗位后,我依然把閱讀當成自己的生活必需,甚至把學生時代囤積的古今國學經典,又反復通讀了幾遍,享受著那種書香的氤氳。
以史為鑒,學以正心,學以明志。《論語》開篇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泰伯》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讓我更加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價值。時至今日,我早已將淘書、讀書固化為一種生活方式,形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很自然地,這種習慣也有意無意地對女兒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讓她在三歲之前就對書本生發了濃厚的興趣,并“依葫蘆畫瓢”似的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幼兒時期,她就具備了驚人的閱讀量,呈現出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現在她雖已步入象牙塔,但不論學業多么繁忙,不管睡得多晚,她依然會枕著書香入眠。“雖然縮短了睡眠時間,但讀書的夜晚釋然滿足,夢境或許會更安逸一些。感謝您,媽媽!”女兒如是說。
——母親,要把陽光心態投影給孩子
家長是鏡子,孩子是影子。家長的日常言行,其實都投影在孩子的眼里,并會拷貝到他們的身上。要培育出陽光的孩子,家長首先要陽光自己的心態。
管理好自己的焦慮情緒,養育自己的包容心,是我的每日功課。不少人把“順其自然”當作放縱自己情緒的借口,這是對“順其自然”的誤讀。其實,自然就是道,道就是正確的事,順其自然就是專注于做正確的事。曾國藩的“既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雜”,蘊含的即是這個道理。
我對付焦慮的辦法,就是法道自然。當年中考前夕,我連續幾周鼻炎重感冒,影響到學習,成績下降明顯。當時有點想不開,情緒焦慮甚至低迷茫然。后來,我讀到了一些關于順其自然的書,便有意識地思考什么是我當下“最正確的事”,開始堅持運動,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學習上,沒有對“如果考不上怎么辦”而患得患失。這讓我戰勝了重感冒,最終順利考取了理想的學校。那時的我,就懷揣著一種“只要努力了學習的過程,我便無悔于自己的付出”的樸素想法。這至今仍是我的人生箴言,并常常與我的學生分享。
因此,在女兒培養上,我就很自覺地把這種陽光心態投影到她的身上——
“似乎我身上的每個特質都來自于媽媽,我成長中的每個環節都可以在她的成長故事里找到投影。我喜歡讀書喜歡音樂,不事錢財不好浮夸,曾經好強后來淡定……血緣這條紐帶,將兩個相似的影子映射到光景中,在各自的時間里唱游。”女兒在她的《母親與我》中,記錄著她的感受。
——母親,要為孩子輸入正確的“金錢觀”時下,拜金主義盛行,為了金錢不少人可以放棄自尊、淪喪道德,但最終貽害的還是自己。可見,正確的金錢觀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要想使孩子飛得更高,走得更遠,就不能讓孩子背負著不健康“金錢觀”的包袱。
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釋放了人們的能量。肯吃苦耐勞又有經濟頭腦的父親,于90年代初辦起了木器加工廠,家中經濟條件也有了極大的好轉。雖然過了那么多年苦日子,但經濟條件好起來之后,父母還是秉承著勤儉節約不浪費不張揚的一貫作風。當時,我的一個同學家里非常困難,我就偶爾給她一些零用錢,我的母親知道后也十分支持我的舉動……
父母的勤儉善良,給我營造了不過分追求金錢、不過分計較金錢的家庭氛圍,讓我對金錢十分淡泊,即使在家庭財務情況低谷的時候依然能夠井井有條地規劃,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女兒。
女兒一年級時一個寒冬周日的早上,特別守時從不遲到的她,早早就準備出門獨自乘公交車去舞蹈班。因為外面太冷,出門前我給了她12元錢,讓她打出租,而她卻堅持只拿1元錢坐單程5角錢的公交車。出門之后10分鐘左右時間,因為公交車許久未到,她又匆匆地返回了家。放學回家后,她把整理得整整齊齊的11元錢交給了我,原來早上再次出門后便遇上了公交車,她便沒有打出租車。手里拿著她返還的錢,我心里有酸澀、有感動:女兒,已經學會了勤儉……
女兒常常對我說,有幸生活成長在這樣的家庭里,讓她對金錢不貪求、不追逐,也不會時常不受控制地“剁手”,雖不至于視金錢如糞土,但也有著相對超脫的態度。我想,有了這種態度,才不會為金錢所奴役,才會將心思更多用在正確的事上,才會向更高遠的天空去搏擊……
母親,就是一張弓,只有厚實了韌性,才會將孩子射得更遠。母親,只有增加自己的厚度,才能讓孩子的羽翼更豐滿,才能讓孩子飛得更高。
誦讀經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國學智慧之教子有方》如約與您見面了,如果喜歡,麻煩您點贊、轉發,關注“知秋國學育兒”,謝謝[作揖]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