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項羽縱橫天下,走進宿遷項...
459
2023-11-02
我是一個對英雄人物有著深度崇拜情結的人。
小時候身邊從來不缺乏有著同樣愛好的小伙伴,我們在一起玩三國志游戲,里面會自定義加入好多個歷史上的大將軍,呂布、項羽、李靖等,雖然對歷史人物一知半解,但想做將軍的夢從未熄滅、一直伴隨著我成長!我多么想跨上項羽最喜愛的烏騅馬繼續沿著歷史的隧道,重訪梧桐巷,去領略西楚霸王的風采。
相傳項王的出生地在宿遷,項王故里,簡稱“項里”。它坐落在廢黃河堤下,相傳項羽是出身在梧桐巷,所以,項王故里又稱“梧桐巷。”走近景區,大門口一尊項羽騎在一躍而起的烏騅馬的雕像,栩栩如生,仿佛當年烏江之戰的情形經典再現,十分壯觀!
項羽是個家鄉情結特別重的人,兩次面對歸鄉,讓人見證了英雄的成功與失敗。自古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項羽占了咸陽,就此定都那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他思念家鄉,“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最后還是選擇了離家鄉最近的彭城。經歷了垓下之圍、霸王別姬之后,“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失敗的項羽“近鄉情更怯”,最終選擇了自刎烏江。項羽倔強的外表下,藏著的是至純至柔至臻的鄉情。在家鄉面前,他就像個單純的孩子,得了個獎狀,就屁顛屁顛地回家去報喜;考試沒考好,又不好意思回家。他又是個特別要臉面的人,有顏或無顏面對,都說明了家鄉在他心目中沉甸甸的份量。
故鄉永遠回不去了,那么換個角度看,當年離鄉的項羽又是怎樣的呢?明代洪洞大槐樹下移民哭著喊著上路時,總愛折段槐枝以寄托對家鄉的懷念。項羽所不同的是,把“折”換成了“植”。植一棵槐樹,確定家的方向,就像放飛風箏的線,再高再遠的風箏都緊緊牽掛于心。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里記載: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即今天的江蘇宿遷市,地處古黃河與京杭大運河之間。故宅在市區的梧桐巷,因項羽出生時家人將他的胞衣(胎盤)埋在桐樹下而得名。項羽祖先是楚國的貴族,世代都是楚國的將軍。楚國被秦所滅時,項羽才十歲,由叔父項梁撫養長大,后來項梁殺人,才隨著叔父避仇于吳中而離開家鄉。
這一走不知什么時候能回來,而項羽那棵手植槐一等就是2200多年!黃河幾次決口,正處黃河故道上的家鄉多次被淹沒、沖平,而老槐就像落井的驢,面對埋葬它的泥土,抖一抖又抬高了自己。樹身被淤沒六米多,樹頭依然探出淤泥,恰似項羽破釜沉舟的勇氣。從淤泥中掙脫而出的樹頭,曾經又被雷電劈為兩半,現在樹身上還有燒焦的傷痕,又似項羽決不茍且偷生的悲壯。而今大難不死的老槐樹頭又長出一房之高,粗壯的枝干需要五個成年人才能合抱,更有股霸王身上永往直前、叱咤風云的霸氣。
當年項羽離家時播下的種子,已長成雄岸的大樹;而今的古槐又似新的種子,逐漸擴張成新的旅游城。康熙年間,當地知縣立起了“項王故里”碑。
參觀項王故里,精彩演出不斷、也是經典再現不容錯過的。上午9點左右“項羽和虞姬在古城前恭迎八方來客,演出以穿越2000多年的歷史”,讓游客們感受到了西楚戰士的勇猛、楚腰衛鬢的柔美
依著標識進入景區,整個祠院是仿漢建筑,古樸肅穆,顯得十分的安然。院落共分四徑,是個典型的中國式建筑。每個標識也透露著古風氣息,每一徑都有名人留下的墨寶。末代皇帝的弟弟溥杰題寫的“威震江東立一代興亡自有光輝標史冊,歌傳亥下定千秋功罪莫將成敗論英雄”的對聯,讓項羽這位中國歷史上因“失敗”而流傳史冊的英雄頓時聳立在眼前,越發勾起我們對他的追思。
項王故里既有漢代民居特點,又有宮殿式建筑風格。主體建筑為三進院落,前為高大的漢式石闕,象征項羽故居為帝王規格。中院以英風閣為主體,閣內為項羽高大塑像。四面墻上嵌著反映項羽生平十二幅浮雕,如項羽舉鼎、吳中起兵、破釜沉舟、巨鹿救趙、鴻門設宴、垓下突圍等等。第三進院為花園式庭院,正面為故居紀念室,室內有虞姬像,室外有系馬亭,亭內有石雕烏騅馬,亭外有拴馬槽。該槽相傳為項羽飼養烏騅馬所用,保存至今,可渭一絕。
黑色莊嚴搭配著金色的提字處處透露著西楚霸王的霸氣,整個項府給人一種神圣嚴肅的氛圍,回想彭城之戰,以3萬西楚鐵騎大破56萬人的多國部隊,殺得漢軍血流成河,憑的是一腔怒氣。但是在中原的成皋、廣武,長期的僵持與疲于奔命的兩線作戰,最后是糧道的斷絕,慢慢地耗盡了西楚霸王的勇氣和威勢,等到鴻溝協議簽定,人人想著和平,回家鄉,項羽大軍的斗氣就泄了,而這種斗氣一旦泄了再想提起來,就很有些難度。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項羽親手栽下的古槐,已然成了觸手可摸的項羽,帶著他的體溫,他的靈魂。在老槐的盼望下,指引下,風塵仆仆的項羽終于回鄉了,在古城門口那位拉韁立馬、威風凜凜的,正是即使失敗也是蓋世英雄的項羽!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