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怎么寫封包封面,鄉間紅白喜...
1170
2023-11-04
早年間鄉村死人還是土葬的時候,村里人還沒有外出打工的,一家人都住在一起,老人快不行了的時候都是在家里不去醫院的,因為一般老人的心愿都是死在自己家里,一到這個時候,村里就有有經驗的人來幫忙,幫著房東處理事兒的人大家都叫他“張羅人”,“張羅人”經常經歷這種事兒一看老人臉色就知道,馬上就告訴房東:“快不行了,最多兩天,快準備吧!”,然后就替房東安排兩個有經驗的人輪班兒在老人身邊兒守著,把老人的裝殮衣服放在旁邊兒,一個勁兒的叮囑:“勤瞧著兒點兒,一斷氣兒就趕緊給穿衣服”,因為死去去后過段時間身體就僵了,胳膊腿不能打彎兒,衣服就穿不上了,老人的裝裹衣服好幾層呢,要抓緊時間穿好,為什么不能提前穿呢?是因為人斷氣兒的時候也可能屎尿會下來,提前穿會弄一兜屎尿,停靈的時候味兒了,當兒女的心里也不舒服,所以要人斷氣兒才給穿衣裳。到了這個時候房東就打發人把家里的兄弟姐妹的近親們都叫來:“人快不行了,都過去看一眼吧”,隨后就和相關人員打招呼讓他們過來幫忙,因為事兒還挺多的呢。
不出所料,第二天老人沒了,老人衣服都穿好了,在堂屋搭了一塊床板,老人停在上面,老人臉上蓋塊白手絹兒,來吊喪的人一般都要揭開看一眼的。男主人頭上戴個白布做的帽子,人稱“孝帽子”,腰間系條白帶子,講究的家庭會穿件白孝袍。女主人頭上戴著一巴掌寬的白箍兒,身穿白布衫,腳上的鞋也繃上白布,親戚朋友來了,要接一下,讓到靈前。靈前有個供桌,桌上擺著幾盤水果兒點心肉和腸兒之類的供品,還有一杯酒,有只碗裝上米插著香,碗兩邊兒點著兩根蠟燭,桌前面還放著一個瓦盆兒,瓦盆兒底下墊塊磚,瓦盆里有燒過紙錢的灰燼。
吊唁的人來到靈前關系遠點兒的鞠躬,血親們都在拜墊上磕頭,行禮完畢要上注香,人死變鬼了,上香是“神三鬼四”,拿起四根香把底部掐下去一兩公分,意思人不能享滿福,點上香后女人們就會再在瓦盆兒里燒幾張紙錢,哭上幾聲,女主人要跪在邊兒上陪著燒紙陪著哭,然后有人還要來勸幾句“得啦!哭幾聲就行啦,人也哭不回來了,您再別哭壞了身子”,然后攙起來。男人吊唁基本上都不哭,上完香就張羅一下,“我給老爺子燒幾張紙”,邊兒陪著的女主人就趕緊放瓦盆兒里幾張點燃,嘴里還要念叨上幾句“誰誰給您送錢來了”,這個時候男主人就會把客人引到老人身邊兒,撩開白手絹兒讓來人看看,來人叫兩聲,基本都會說“老爺子面模兒沒變”,安慰東家幾句,隨后找地方喝水了。
人來人往的房間都不夠用了,這時候院子里也搭上了席棚和靈棚,棺材就擺在靈棚里,幫忙的人在院子里壘了幾個灶,有做飯,有燒水的,有燉肉的,這都是柴灶,還要搭個長條的的燒煤的灶,上面有一個灶臺八個火眼兒,做好的燉菜放在鐵鍋里靠在火眼邊兒,灶臺炒菜用。菜已經買來了,婦女們在收拾,有人幫著借來了桌椅板凳放在席棚里,借來鍋碗瓢盆兒讓婦女們統一洗一遍,一切都按部就班推進著。“張羅人”對這一切都熟悉,把街坊四鄰來幫忙的人都安排好,各司一職。席棚的一角放了一張賬桌兒,一般都是村里會計幫忙記賬,張三李四誰拿多少錢什么東西一一寫清。
辦喪事兒大家肯定要隨禮,一般誰家都有過事兒,誰的家里都有幾本賬,誰家有事兒了就把賬拿出來查查自己家有事兒的時候對方怎么隨的禮,這回要照樣還回去。一般喪事兒隨禮除了禮金,那個時候還送點心匣子和一卷白紙,會有一群婦女們拿剪子把白紙鉸成紙錢兒。比較親的人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實在親戚”比如姑爺啊外甥之類的還要買塊黑布,靈棚前專門拴根繩子把黑布寫上名字掛在那里,這叫“掛幛子”,當比較親的人都來了看過之后,老人就要移到棺材里了,這就是入殮。
入殮的時候,老人的大兒子要端碗清水,拿個棉花團擦老人的眼睛和耳朵,口中念叨著耳聰目明一類的,意思是老人上路了,路上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媳婦兒這時候要往手里塞點兒銅錢元寶用手絹兒包個包兒路上打點兒小鬼兒用,有的還塞根小木棍兒路上打狗用,等等講究都弄好,兒子抬老人的頭,一群人拽著老人身下的褥子,將老人移到棺材里,蓋蓋兒的時候兒女們又哭成一團,別人勸開,一個木匠拿把斧頭幾顆十五公分的大釘子把棺材蓋釘上,一邊兒往里砸釘子還一邊兒喊老人躲開釘子。裝殮好了,一張八仙桌放在棺材前當供桌兒,供品擺上,香、燭照舊,靈前的瓦盆也搬了過來,那塊磚還墊在底下,這塊磚是出殯摔盆兒時防止摔不碎墊著用的。一般人家停靈三天,也有看黃道吉日的,但是人這么多基本都選擇第二天就出殯,因為人這么多人吃馬喂的受不了,而且來的人家里也有事兒,耽誤不起。當然也有無奈的時候,比如有個閨女兒子在外地,那就只好等回來見最后一面兒了。夜里就要有幾個人守靈了,香不能斷,供品也別讓貓狗給吃了。
第二天要起靈前,家里的女眷們排隊依次把供桌上的供品主要是肉類的往一個罐子里撿,一人一筷子,都撿完了大兒媳婦給撿滿填實,這時候提前就烙好了一張發面兒餅,也叫財餅,兒子孫子們都過來咬一口裝自己兜里,沒咬完最后大兒子轉圈兒咬,把餅咬成罐子口大小,蓋在罐子口上,拿塊白布整個兒把罐口蒙上,系好,拿根筷子用白紙糊上,頂上安個棉球兒,筷子上再粘上紙花兒,插在罐子的正中,直直的立著。我小時候吃米飯停一下的時候把筷子立插在米飯上的時候大人會數落一頓,原因就是從這里來的。這個罐子要大兒媳婦兒抱著送到墳地的,這個罐子叫財罐兒也有叫金銀罐兒的。罐子裝好了,一般會移靈到街上,街上擺好,再在瓦盆兒里燒幾張紙錢,不能多燒,燒多了燙手,一會兒的時候兒子要拿起來摔碎的。
兩根六米左右長的杠子在棺材兩側,拿繩子把棺材兜好,杠子的每一頭再拴上一根兩米多的木棍兒,兩個人一個人抬一頭,八個小伙子把架式擺好,這個時候大兒子在棺材前跪下,男性子孫后代依次跪在后面,有個敲幫子的叫杠頭,他會敲著幫子點兒協調大家步伐,他招呼一下,大兒子就舉起燒紙的瓦盆兒,一邊兒喊著爸爸一邊兒用力把瓦盆摔在磚頭上,盆里的紙灰灑了一身,瓦盆稀碎,聽到瓦盆碎了的聲音大家就一起哭喊老人,有兩個人攙扶大兒子起身,男人們一人舉著一個紙幡兒就往墳地走,后面棺材也被八個人抬了起來,站在棺材后面的婦女們就跟著,路遠的話會有大車拉著去,這因為以前的婦女是小腳兒,走不太遠,這個風俗是這么傳下來的。
到了墳地,有人提前把坑挖好,挖坑時的第一鍬土單放一處,棺材用繩子緩緩放到坑底,大兒子再上去看看,把媳婦抱來的罐子放在棺材前臺兒上,兒媳婦放下罐兒就用衣襟兒兜一些土回去了,就是挖坑時的第一鍬土兜回家一部分。棺材放好,再往墳坑里扔些銅錢鋼蹦兒的,再放幾個蘋果,隨后家里人就抓第一鍬土往棺材上撒,邊兒上就開始燒紙錢,男人們就開始填土,除了大兒子舉的幡兒其余的都燒掉,紙燒完了女眷們就往回走了,男人們把墳頭堆好,把大兒子舉來的幡兒插在墳頭兒上,陸續也就回了。有些人直接回家了,有的人回到事主家,回事主家的時候,門口有個人擺張桌子,桌上擺著點心,桌前還放著一盆水,水里有把菜刀,每個人到前面都把刀翻一下,然后吃塊兒點心,才能進院兒。
事兒到現在基本就算完事兒了,主人休息一下,讓廚子備飯,然后幫忙沒回來的人主人再去請一下,一起吃個飯,答謝一下大家這幾天辛苦幫忙。葬禮期間一般都是吃面條兒,所以老百姓互相開玩笑的時候都會說:“什么時候吃你的面條兒啊”,一般都會回答:“支著牙等著吧”!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