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叔夜讀書明代的很多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層累性”的,是一點一點積累形成的。每一部小說的形成,都經過了幾百年的歷史,不是一個作家一次性寫出來的。三國成為歷史后,關于這個時代的故事就開始流傳,到了唐代,已經很成規模,相當普及了。唐代詩人李商隱《驕兒詩》寫道:“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到了宋代,城市里出現一種叫勾欄瓦舍的地方,類似于今天的戲院或書場。宋代《東京夢華錄》記錄了許多說書藝人:“霍四究,說三分;尹常賣,五代史;文八娘,叫果子;其余不可勝數。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其中的“說三分”,就是專門的說三國故事的評書。宋代勾欄瓦舍宋代的印刷術已經相當發達。當時的勾欄瓦舍都是自己印書,去聽完書,可以順手買一本。有一部書一直流傳至今,叫《新全相三國志平話》(也叫《三國志平話》),”相“就是圖畫的意思,這種書,上半截為圖畫,下半截為文字,就像今天的連環畫一樣。這本《三國志平話》已經初具規模,卻還是非常粗糙,算不上上乘的文學作品。明代出現了一種統稱為“三國演義”的書,流傳至今的就有三四十個版本!這些版本,連名字都不一樣,有的叫《三國志通俗演義》,有的叫《三國志傳》,甚至有的叫《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恨不得把“志”“演義”“史”“傳”都用上。今天最常見的“三國演義”版本是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評改本,簡稱“毛本”,書名叫《毛聲山評三國志》。我們今天大多認為《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其實源于“嘉靖本”(明嘉靖年間出版,名字叫《三國志通俗演義》,又叫“嘉靖本”)前面的一篇序:
東原羅貫中以平陽陳壽傳,考諸國史,自漢靈帝中平元年,終于晉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損益,目之曰《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
關于羅貫中的資料,只有明初一本書《錄鬼簿續編》里有簡略記載,說他是山西太原人,生活在元末明初,很會寫雜劇,大概也就這么多。古代小說不登大雅之堂,文人正道是科舉當官,最不濟,也是教私塾、做幕僚。在當時人看來,四書五經才是正經書,就連詩詞歌賦,比起儒家經典來都要矮半頭,編這種通俗故事,更是上不了臺面的事,一般都是下層文人,不像李白杜甫這種做過官的人,所以很難在歷史上留下詳細信息。有些甚至是不想別人知道自己的身份,用的假名或筆名,我們今天就更不知道他們是誰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這些都是世代積累形成的書,是無數作者智慧的結晶,正是因為如此,這些書才流傳不絕,獲得了多數人的喜愛,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名著。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