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一路南風作為省城,廣州擁有兩千多年的建城史,曾經是南越國和南漢國的都城,歷代在城區各個位置建造了很多廟宇,大部分成為景點,位于荔灣區荔灣湖公園旁邊的仁威廟是眾多古廟中較特別的一座,這里的雕刻工藝讓人贊嘆不已,往年春天總是人山人海,不過其他時間則游人稀少。仁威廟所在的位置是龍津西路仁威廟前街,這一帶過去是所謂的西關地區,這座占地2200平方米的廟宇始建于公元1052年,也就是宋朝皇祐四年,已經將近一千年。仁威廟的牌匾刻著“海不揚波”四個大字,寓意海面上風平浪靜。廣州市區雖然不直接臨海,但南部的番禺等地生活著很多漁民,每年的臺風和熱帶風暴登陸珠江三角洲的時候也會對廣州造成很大的影響,海不揚波對于沿海地區的人來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雕刻藝術是仁威廟的無價瑰寶,人群中有很多對這些藝術品熟視無睹,唯有旅行者、攝影師和建筑藝術愛好者認真駐足觀看,并贊不絕口。仁威廟的雕刻作品主要是石雕、金漆木雕和灰塑,金漆木雕主要出現在大門口兩側的橫梁和屋檐下,于方寸之間表現復雜的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人物的形態、動作、坐騎,以及故事場景都表現得栩栩如生,沒有重復之處,尤其是層次感的表達特別到位。仁威廟的灰塑主要出現在屋頂,內容同樣是各種故事,這些故事在民間有很大的傳播度,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花卉和動物圖案,整體風格都是彩色的,不過并不是大紅大紫的風格,而是相對沉穩的色調。仁威廟初建時叫北帝廟,里面供奉的是水神玄天上帝,民間認為北帝素有神威才改名。仁威廟曾經是廣州西關泮塘地區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廟宇,整片建筑群的平面呈梯形,是中國風水學里最理想的坐北朝南格局。建筑群共有三路,深五進,中間為主要建筑,兩側都是配殿,過去每逢三月三為廟誕,各項活動熱鬧舉行,到了當代,仁威廟的人氣從正月份就開始旺起來了,因為很多人會在春天因為太歲的問題到這座廟宇來。仁威廟雖然歷史悠久,但現存的建筑以明清時期的設計為主,當時民間廟宇流行富麗堂皇的風格,這是仁威廟能夠如此精致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是當地人相對有錢,對藝術也有較高的追求,因為所有細致的雕刻和裝飾都是需要金錢堆起來的。旅游攻略:乘坐8路、25路公交車到仁威廟站下車,也可以乘坐地鐵到中山八路站下車,穿過荔灣湖公園到仁威廟。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