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91
2023-07-07
郎姓,百家姓之一
核心提示:朗姓,百家姓之一。關于郎姓的起源傳說有好幾種,大概是源于匈奴族,源于官位,源于其他少數民族等等。有關郎姓的具體歷史背景是怎么樣的呢?不妨參考一下好名字網收集的資料吧,也許對您會大有益處哦。
郎姓,百家姓之一
一、郎姓的起源
1、源于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郎氏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郎氏的一支,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的郎氏部落。漢元帝劉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民族內部因權利之爭而發生大規模的分裂,分成北、南兩支匈奴部族,其中的南匈奴部隨其可汗呼韓邪單于(稽候珊)歸附于西漢王朝。
2、源于姬姓:為春秋時魯國大夫、魯懿公的孫子費伯之后,以地為氏氏。據史籍《元和姓纂》上記載,春秋初年,魯懿公姬戲有個孫子叫費伯,為魯國上大夫,他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九年(魯隱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農歷四月私自占據了郎城(今山東魚臺縣),以其為自己家族的食邑,這在史書《春秋》中有記載:“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當時,魯隱公也莫可奈何,默認了這個事實。在費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所據邑名為姓氏者,稱郎氏;也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費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3、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郎中,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郎中,亦稱廊中、郎官,是皇宮中負責守衛宮殿左右廊廡而命名,最早始于西周時期,春秋、戰國、秦、漢沿置,最高軍政長官為郎中令,西漢時期為九卿之一,也是天子近侍之一。在秦、漢時期,官秩達兩千石以上者方可任“郎”。郎中還負責掌管車騎、門戶,內充侍衛,外從作戰;在最初分為車郎、戶郎、騎郎三類,各類的長官稱“郎中將”,其后各類逐漸泯同,最后改為光祿勛。東漢時期,郎中由具有孝廉才智者入尚書中臺,在皇帝左右協助處理政務,職滿一年稱“尚書郎”,滿三年以上者稱“侍郎”。到了晉朝至南北朝時期,郎中為尚書曹司的最高行政長官。到唐朝以后,郎中之職逐漸由尚書分曹理事,分為六部,各部均設“侍郎”之職,為各部尚書的輔佐之官,就是各司、局的長官,一直沿用至民國初期,如同今日各部中各司局長。
4、滿族紐祜祿氏改漢姓為郎:郎(鈕祜祿氏)鈕鈷祿氏在鑲黃、正黃、鑲紅等旗均有此姓氏,且屬同宗。史籍《金史·國語》記載:“女奚烈曰郎”,即女真語漢譯為郎氏。在清朝官修史料《滿洲源流考》中記有:“紐祜祿氏舊作女奚烈氏。”今日滿族郎氏的姓氏,在歷史上并沒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樣發生過諸多的變化,而是自金國時期起即漢譯為郎氏。遠在金國時期,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記載,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于金勝堡”。另外,“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門,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由于女奚烈宗族龐大,金國朝廷對女奚烈宗族組建的弟子軍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遼東滿族郎氏,由金、元至今,只有女奚烈氏在明朝初期即演變為紐祜祿氏,再由紐祜祿氏漢譯冠姓,冠用了郎氏這一漢姓。
5、源于官位:出自唐朝以后西藏地區官吏郎仔轄,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郎仔轄,是唐朝以后西藏地區藏族官員的稱謂,在藏語中,“郎仔”就是道路,郎仔轄就是負責管理道路的官員,相當于今天的地方交通管理局局長,此官職稱謂一直沿用至民國后期。
6、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苗族、侗族、佤族、裕固族、拉祜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郎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郎氏,世代相傳至今。
二、字輩
山東郎氏字輩:孚兌壯家順震巽,觀鼎豫泰晉覆隨。
山東新泰郎氏字輩:益豐咸需濟,孚兌壯家順,震巽萃觀鼎,豫泰晉履隨。
遼寧滿族郎氏字輩:盛玉振廷坤,永慶福德春,萬世英雄俊,常吉國后恩。
從四川遷云南某支郎氏字輩:文世洪昌,官正朝廷,仲化成建,富榮明堂。
從四川遷浙江建德大同鎮郎氏字輩:行振興進,榮華富貴,福壽康寧,恭寬信敏,賢良逸軫,敦詩說禮,蘭貴騰芳。
某支郎氏字輩:元亨和貞,毓慶國家,立本仁及。
三、遷徙分布
郎姓發源于今山東兗州一帶,后魯國亡于楚,再加戰國七雄紛擾亂世,秦漢之際,他們大都已離開祖居之地,在中山郡(治今河北定州)、魏郡(治今河北臨漳)、北海郡(治今山東昌樂)形成新的繁衍中心。此三郡在郎姓發展史上有著特殊意義,首先,郎姓在此三地曾長期繁衍生息,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其次,后世散居于全國各地之郎姓多由此三郡分衍而出;再是,三郡之郎姓發展盛況下歷隋唐而不衰,誠為罕見。 魏晉南北朝時期,郎姓除昌盛于上述三郡外,社會動蕩不安、王室南遷以及郎姓人因謀生、避難、仕宦等原因,使郎姓散居于黃河中下游各省以及安徽、江蘇、浙江等南方省份。
唐末五代十國時,社會再次動蕩不寧,中原之地再次成為兵火焚燒之重災區,郎姓同其它北方百姓一樣避亂南遷,尤其是唐僖宗蒙塵四川之后,郎姓有進入今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等省者,且上述三大郡望蕩然無存,風光不再。
宋末元初,蒙古鐵騎橫行江南,蒙哥、忽必烈先攻甘隴、巴蜀,再戰江浙、閩粵,兵火過處,滿目瘡痍,百姓流離失所,徙奔四方,經此變故,郎姓遂播及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諸省。
明中葉以后,郎姓有落籍遼寧者,明末此地被后金攻占,郎姓有入八旗漢軍者,并征戰有功,入關后有落籍北京等地的。歷有清一代而今,郎姓分布愈廣,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的東北區、西北的甘肅、寧夏以及臺灣等地皆有郎姓入遷。
如今,郎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貴州等省為多。目前郎姓人口列全國第二百三十三位。
四、郎姓的名字
郎妙舒郎平郎晴郎則文郎卓郎維蒿郎維蒙郎維蔚郎維萌郎維藝郎維源郎維柯郎維菁郎維軒郎維旭郎維榮郎維葦郎一璣郎亞亨郎駿臣郎道儒郎清宇郎懿倪郎韻崳郎婭彤郎婭彤郎浚同郎家棟
郎會彬郎進森郎紫桐郎天依郎天伊郎天一郎振博郎麗紅郎興遠郎一淳郎焜郎錕郎坤郎坤郎琨郎觀宇郎強郎郁澤郎文郎俊郎君郎晉軍郎晉軍郎彤宛郎宛彤郎宛童郎雨晗郎雨含郎飛飛郎晨睿
郎晨琪郎漫琪郎曼琪郎東旭郎州郎仕軒郎松軒郎自軒郎宇郎云軒郎文軒郎嘉軒郎斯軒郎斯軒郎可軒郎海軒郎世軒郎起軒郎軒郎軒雨郎軒雨郎雨軒郎微郎軒宇郎若軒郎若清郎子軒郎峙軒
郎皓軒郎以軒郎乙軒郎遷寐郎入蘩郎朗郎朔郎咸平郎碌天郎威郎曉彬郎佑苒郎艷郎興學郎竟池郎得辰郎競池郎馳宇郎浩東郎池雨郎馳雨郎子昊郎一巒郎海巒郎金山郎必勝郎一驍郎冠森
郎靖郎公郎冠宇郎添翼郎梓瑄郎梓城郎梓煜郎梓熠郎梓燁郎梓灼郎梓炎郎梓琰郎梓爍郎梓鑰郎梓鉉郎梓洋郎梓渲郎梓炫郎梓漩郎宇軒郎浩軒郎曉臣郎清峰郎翰林郎瀚林郎芮瑤郎晗宇郎翊羽
郎曼曲郎偲羽郎偲宇郎詩雨郎雨晴郎紫宸郎智宸郎慈航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