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解千愁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作為一代至圣先賢,萬世師表,孔子一生的為人處世也自然成為了幾千年以來后來之人的榜樣和楷模。那么,孔子這一番關于人生幾個重要年齡結點的作為,究竟是哪些具體的內容呢?“三十而立”,即30歲時,能夠自立于世。具體要“立”些什么呢?立身、立家、立業。一個人到了30歲的時候,就應該在社會上站穩腳跟了,學會如何為人處世,懂得怎樣立足安身,并能憑借自己的才能,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30歲還應該是成家立業的黃金時期,“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先結婚成家,有一個穩定可靠的歸宿,然后放手拼搏,努力創業,打拼出一番屬于自己,服務家庭,奉獻社會的事業來。“四十而不惑”,即40歲時,遇到事情就不再感到迷惑了。具體明白了哪些東西呢?社會、自己、責任。人到了40歲時,應該是比較成熟的年齡了,不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困惑迷茫也要少了許多。逐漸明白了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也明白了自己在這其中所處的地位,更加明白了自己肩頭所承擔的責任是什么。“五十而知天命”,即50歲時,知道了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從而能夠樂知天命。具體知道了些什么呢?命運軌跡、人生定位、生活使命。50歲之后,終于知道了要實現自己的某些理想和抱負,并沒有那么簡單,是非常艱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做好事,莫問前程。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后,就不再怨天怨地;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后,就不再抱怨尤人;知道了自己的生活使命,就不再偷懶怠慢。“六十而耳順”,即60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和議論。具體看透了哪些東西了呢?人生、生命、名利。人到了60歲時,由于已經飽經滄桑,閱歷比較豐富了,經過風雨,見過世面,所以絕大多數的事情都能看得透,想得開,放得下,所以也就能夠聽得進了。60歲人生已經走過了大半輩子了,心態也平和得多了。對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已經理解得比較透徹明白了,因此不管別人怎么說,自己的心里都是會有數的。尤其是把名利看透看淡之后,完全清楚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道理,因此對于什么樣的話,也就都能聽起來順耳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即70歲時,可以隨心所欲,從容面對,做到收放自如,而又不超越規矩。具體又應該如何去做呢?順其自然、隨遇而安、不越規矩。俗話說,人生70古來稀,人活到70歲,在古代算是非常長壽了。人活到70歲時,應該對人世間的事情懂得的很徹底了,特別是為人處世方面,更是得心應手,從容淡定了。所以就應該做到一切順其自然為好,保重好自己的身體健康,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只要不是違法亂紀的事情,自己想做些什么,就隨著自己的心愿去做好了,從而能夠開心快樂,安享晚年。大家以為如何呢?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